1 / 4
文档名称:

2021年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玉米黑粉病.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玉米黑粉病.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4/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玉米黑粉病.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玉米黑粉病

     摘 要:本文论述了黑粉病是反复侵染的病害,防治应采取以选取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方法。   关键词:玉米;黑粉病;防治   玉米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是中国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生极为普遍,通常年份发生较轻,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但暴发年份能造成 50%以上的减产,甚至绝收。
  1 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小瘤状物。苗长到约高时,症状更为显著。受害严重的幼苗,很早枯死。在以后生育期间,凡含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叶片、茎秆、雄穗、雌穗等全部能够被侵染发病。在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上可出现菌瘿。叶片上的菌瘿较小,多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常从叶片基部向上成串密生,内部极少黑粉。在茎或气生根上的菌瘿大小不等,雄花主梗上产生菌瘿后,主梗向菌瘿的相反方向曲折,而雄花大部分或部分小花形成长圆形的角状菌瘿。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部分籽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瘿。菌瘿是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形成的菌瘿外包有由寄主表皮组织所形成的薄膜,初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黑灰色。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的黑粉即冬孢子。
  2 病原
  形态 冬孢子为球形至卵形,直径为8~2 ?m,暗褐色或浅橄榄色,厚壁,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先菌丝。担子顶端或分隔处侧生梭形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形成侵入丝或以芽殖方法生出次生担孢子,在人工培养基上能形成菌落,次生担孢子也能萌发形成侵入丝。
  此菌为异宗配合的真菌,只有不一样性其余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菌丝在寄主体内或体外结合成双核菌丝后,才能在寄主组织内快速发育,刺激寄主组织形成菌瘿。没有经过结合的单核菌丝,虽可侵入寄主组织,但侵染能力弱,不形成菌瘿,只能形成小斑点。
  生理 冬孢子没有休眠期,干燥后能存活较长时间,保留在室内经四年仍有24%萌发率。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6℃~30℃,最高为35℃~38℃,最低为5℃~10℃。在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长久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不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全部较长。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萌发适温为20℃~26℃,最高为40℃,侵入的适温为26℃~35℃。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对不良环境的耐力也较强,在干燥的条件下经5周才死亡。这对病害的田间传输和侵染起主要作用。
  寄主范围 除玉米外,还能侵染两种大刍草Euchlaena luacurians和E. mexikana。病菌易发生变异,有多个生理小种。
  3 发病规律
  玉米收获后,病菌以冬孢子形态在土壤中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明年关键初侵染。其次,混人粪肥中的冬孢子,如粪肥未经充足腐熟,仍含有发芽力,甚至在粪肥中还能芽殖。
  玉米生长久中越冬的冬孢子碰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便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可供风,雨、昆虫等媒体传输。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萌发后,可穿透寄主的幼嫩组织或从虫伤及伤口侵人。菌丝在寄主的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发育,刺激寄主细胞膨大增生而形成病瘤,瘤内的菌丝成熟后断裂为冬孢子。冬孢子能立刻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进行再侵染。侵入后的潜育期因部位长短不一,侵入茎秆的经过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