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2021年生死赴硝烟 暖花怜夜共赴生死一场.docx

格式:docx   大小:47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生死赴硝烟 暖花怜夜共赴生死一场.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4/4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生死赴硝烟 暖花怜夜共赴生死一场.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死赴硝烟_暖花怜夜共赴生死一场
谨以此文件给新四军建军70周年和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张荣清和英勇作战的伤残英雄们。   引子:沧海桑田响水声   
  响水县在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北枕灌河,西接涟水,南抵中山河。南宋之前,县境处茫茫沧海之中。到1855年黄河北归,响水境内,渐成陆地,历经739年。响水虽成陆较晚,却风光旖旎。但历史上却是战乱之地。元朝末年,烽烟四起,淮河一带人口严重流失,田地荒凉。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强徙之策,移民到淮河流域屯田垦荒,响水一带渐成村落,清乾隆年间,初名为“吴集”,因村依灌河,河床陡深,潮涨潮落,支流跌水訇鸣,数里之内,皆闻水响,遂以“响水”而名。数百年来,“东海回澜,西朐挹秀,南襟淮甸,北枕云台”的响水素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响水人民在抵抗外来侵略和反抗压迫斗争中,不屈不挠,前仆后继,顽强抗敌。1939年,日军侵占苏北即从灌河口登陆,响水不但成为日军据点,也是国民党反动军官徐继泰长久盘踞的老巢。日、伪、顽三股力量的压迫,今后响水人民长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压迫和反抗并起,在陈毅、黄克诚、张爱萍将军领导下,新四军深入地方,响水人民和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全县四万多青壮年踊跃从军,七百多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支前工作中,涌现出很多模范人物,四百多副担架,五千多民工的运粮大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发挥了主要作用。在渡江战役中,她们又随军南下,打南京,攻西梁,战上海……,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鼓击响之时,这些英雄儿女又挺身而出,跨过鸭绿江,迫近三八线,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在千百万英雄儿女中,一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血腥厮杀的响水老英雄张荣清的传奇经历,更是扣击着我们的心弦。
  金秋时节,我们有幸认识了这位历经三大战争的幸存者,81岁的伤残老英雄,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解读英雄非同平常的人生传奇……
  一、穷竭国殇遍地血
  张荣清老人的家坐落在响水县六套乡引河集村。
  一座古朴传统青砖房圈在围墙内,院墙南四大排高高的杨树挺拔穿天,秋风吹来,刷拉拉抖动着树干和一片片葱绿树叶,彰显着顽强的活力,似为院内的老人鸣唱着跨越生命极限的歌吟。老人的砖房不大,约四十多平米,东西卧室,中间厅堂,墙上挂满了“福”、“寿”字画,堂西墙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一大幅毛主席像,厅中方桌左右两把藤椅透着岁月的沧桑。
  坐在我们面前的张荣清老人,虽年届耄耋,却腰背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道道沟辙,一头黑白相间的短发挺拔坚硬,有如她刚毅不屈的性格,深邃而明亮的双眼闪动着善良的慈光。举手投足仍****承着军人的干脆,只是她在战争中致残的右膀难显灵活,张不开的右拳好像永远握着战争的记忆。
  往事如烟,岁月如云,不堪回首的往事,经常使老人抚额叹息……
  1927年5月,张荣清出生在苏北引河集一个农家草屋。父亲终年患病,家境十分贫寒,身为父母膝下六个儿女的长兄张荣清过早地支撑起了这个沉重的家庭。
  天灾地荒,旱涝交替,颗粒难见,举家八口,乞讨为生。家中房子是用芦苇秆搭起的棚子,夏天雨冲地,冬天雪满门,无情的严寒摧残着一家老小。10岁的张荣清和母亲拾来一堆堆的芦苇花编成“被子”,多个孩子裹在一床“被子”里,夜里寒风吹来,被轻盖不住,母亲用树枝等物压在上面。张荣清穿着用地瓜藤编织的“衣服”,顶着严寒,天天刚放亮就要出门去讨饭,不然一家人就全部要挺着挨饿。父亲的病一天天加重,白天夜里咳嗽不停。为讨得一口饭来,张荣清好话说尽,磕头作揖,经常在富裕人家门口跪得直不起身来,也只能讨得几片地瓜干来。有时,碰到黑心地主嫌她脏臭,一脚把她踢出老远,放狗咬她。为了一家老小的肚子,她无可奈何,一忍再忍……
  12岁那年,含悲忍辱的张荣清遭到富人家一顿毒打后,死也不想讨饭了。一天,她途经邻村一个地主魏家时,见魏家养着一群猪,为了糊口,主动要求为其放猪,她认为,放猪总比讨饭体面部分。于是,她天天早起晚归,精心放养着魏家的一群猪,一年到头,所发的“工资”仅是三块混合面的花生饼,而就是这三块粗糙的花生饼便能使张家过上一个上“档次”的春节。第二年,疾病缠身的父亲硬撑着领着一家大小讨饭到滨海时,极度虚弱的身子再也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地,咽下了最终一口气,带着对这个社会的无奈闭上了干涩的双眼。得悉死讯,张荣清连夜跑到滨海奔丧。为了给苦难的父亲下葬,身负重孝的张荣清领着一家六口人四处乞讨,三天三夜,一家人走遍了本村、邻村,磕头作揖二百多户人家,总算讨来八十多斤地瓜干,换了些钱,给父亲置办了衣服、棺材,使父亲终能安葬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