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石湾陶塑世间相|石湾陶塑技艺
生活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祖祖辈辈全部在从事制陶的行业,以陶为生。至明清两代,石湾的制陶业很繁盛,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古时制陶业有多兴旺?陶工生活又是怎样的?东平河图录告诉了我们答案。
坐落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陶壁浮塑东平河图录,由著名陶艺家张温帙制作而成。其分为上、下图两部分,总面积约120平方米。壁画反应的年代是明末清初,以居住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劳动、生活的一天为题材,共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动态各异的人物造型。
作品内容参考了著名石湾的清代六景:“隔水柴歌”、“莲峰昼市”、“龙窑烟火”、“塔峰夕照”、“万简朝宗”和“九龙出海”。譬如烧窑的场景就是参考了“龙窑烟火”。当然内容远不止此,还有结婚、洗衣、打鱼、放牛、品茶、吃饭、抬轿、清兵巡查、洋人逛街、印制陶坯、制作公仔、买卖交易等生动场景,而画卷的中心则重彩描绘了陶全部人最神圣的节日到来时庆典的盛大场面,再现了石湾陶人在陶师庙祭拜火神请求“种陶”丰收的庄重场面。每个情节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
不论是构图还是造型,抑或是釉色的利用,东平河图录全部达成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首先,在技法上,该作品利用手捏浮塑的技法捏塑,使整个画面含有一气呵成之势,远远看去,似乎树木在风动,房屋在移动,人物在走动。当你走近作品细细品赏,你会看到一片片树叶在向你招手,一件件陶器在舞动,一个个人物在和你对话。
其次,在构图上,整部作品中安排的全部景物和人物全部井井有条、动而不乱、静而不板。东平河图录关键表现了陶全部佛山石湾明末清初陶业生产鼎盛时期的场景,该长卷以壁画的形式,再现了当初以南风古灶为中心、分布在东平河沿岸大大小小107条龙窑生产陶器的壮观场面。
壁画的开头为石湾古景“隔水柴歌”。以前石湾烧窑用的木柴,大多是用竹筏,由东、西、北三江的山区顺流而下运输到石湾。画中沿河对岸,柴工们在柴基上加工柴薪,她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歌声和加工木柴时发出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此起彼伏,饶有风趣。古诗云:“析薪男女运斤宜,隔岸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