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ppt

格式:ppt   大小:919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ppt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1/4/4 文件大小:9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登革出血热
一、概述
登革病毒引起
伊蚊传播
发热性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突起发热、多部位疼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
我国流行情况
1873年在厦门,1928年在广州及珠三角,1940年在上海等地,1945年在福建、汉口等发生流行。
静息30多年后,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暴发,全省报告22122例;1980年在海南暴发,全省报告452676例。
1978-2001年,全国共报告68万例,死亡501例。
2006年, 全国共报告1044例,死亡0例。
2007年,全国共报告539例,死亡0例。
二、病原学
登革披盖病毒,为B组虫媒病毒,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
结构: 单股正链RNA,
糖蛋白包膜
血清型: 4型
培养:多种细胞系中生长良好
二 病原学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
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
用***、%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东南亚、海南省
白蚊伊蚊 太平洋岛屿、广东
易感性: 新流行区:均易感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
感染后免疫力:同型:长期
其它型:无交叉保护性免疫
伊蚊
流行特征:
地理分布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季节
夏秋、雨季,3~11月
本地8-11月
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
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
隐性感染者多
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