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认可、买账和冲击、冲突|部落冲突四本账
近几年来我零零碎碎写过部分有关批评问题的小文章,大致看,有些看法现在也还坚持,但有些见解,伴随时间的推移和本人对现实认知的逐步深入,已经不愿意再提了,全部在深入完善和修正之中。这个原因说起来可能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交代过去的。然而,产生深入完善和修正的关键原因,其实是自己经过细读了二十几位目前一线批评家的批评文本得出的结论。经过六七年时间的通读和遴选,知道先前的冒昧了。所以,零零碎碎说批评这么不行那样不好的感觉印象式文字,权当是一个该结束的阶段才是我此时的真实想法。尽可能大量阅读批评文本后的一个自我约束是,不能再在学院派还是自由派,学术研究还是文学评论,借重西方理论还是地道的本土经验这么一个明确的界限中看问题了。那样看批评问题,你的主张或许会更方便明确地提出来,但你的真正想法,真正的感知,只会遭到更严重破坏。什么原因呢?我只能从我个人的体会说起,我个人的感受是追求通俗、优美、正确等批评文字效果,不论哪一类主张全部是愿意接收而且总想努力争取在批评中实现的,对批评文字效果的这个要求毋庸多谈,它是真命题,也是真问题。
困难在于,文学理论批评,在文字、语言利用之外,或在语言的背后,它还潜藏着批评家的主体性。尤其是在目前这个号称消费社会的语境,批评主体的感知,和经过纳入其它学科话语最终在文学价值观上消化成自己的结果,你能单纯地说它仅仅是一个明确的见解吗?谁也极难界定在这个被聚焦到有关文学的感知中,哪些属于直通通批判的,哪些属于明明白白赞扬的。情况倒可能是批判中有赞扬,赞扬中有更致命的批判。也即是说,感知的结果有聚焦,但感知的过程是相当分散的。批评之因此是批评,不可能只交代一个结果就完事,说出复杂的思索过程可能才是值得去追求的。而复杂,有没有思索过程的犹豫?有没有警惕妄下断语的徘徊?“吃不准”中不放弃你现在思索的方向,是否会对文字的“流畅”产生阻碍?文字的“涩”是否因为你知道问题的症结肯定不全在文学内部,但谈论的范围还只能临时要求在文学本身的无奈?尤其是碰到批评家强烈的主体性感知情况,能否把那个感知结果理论化、专题化,那还不简单是个概括的问题,它需要一样的感知性文字来临时凝固。不丢失人家的智慧还想让这种神秘的私人知识普遍化部分、多一点说服力,曲里拐弯的表述就需要读者的一点谅解――对于阅读思维被解构主义、相对主义洗礼后的读者,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思维上已经不存在“深度模式”了,你怎样既考虑人家的感受又必需突出那点有用的基础的东西呢?类似问题如不考虑进去,我们在批评话语中怎么分辨主体对问题的深入感知?至于批评文章全部是些什么人在读的问题,我认为和批评文字流畅不流畅不一定成正比。
记得几年前有些人就说过此事,说理论批评再怎么通俗,也不可能写成流行歌曲,问题只会在阅读者那里。实际上,对于不读或不细读理论批评文章的人,不论是作家、一般读者,还是一样搞批评的批评家,显而易见,文字再怎么优美的批评文章,一经不一样价值观的冲突,愈加没心思读了。因为批评文章总还是要谈价值,价值观说穿了就是否弃什么的同时还要提倡什么,“多元化”鼓荡的大家一个最大特点恐怕是自恋。老婆仍然是他人的好,但孩子、文章越发是自己的好,除此之外,其它的不闻不问,这就是自恋。再加上现在的批评读者到底全部是些什么人,也极难完全地把握。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