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新技术和纪录片创作的关系纪录片创作包括的艺术手法包含
摘要纪录片的“真人饰演”、“3D还原”等技术手段是否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探讨新技术的利用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新技术 纪录片 真实性 娱乐化
多年来,中国纪录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大国崛起、故宫、圆明园、复活的军团、新丝绸之路等一系列大型历史文件纪录片热播以后,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纪录片无一例外地全部采取了优秀的数字技术,多处利用“真人饰演”、“三维动画”来还原历史,给观众送上了华美的视觉盛宴。那么,新技术将给纪录片带来怎样的影响?以这么的手段来展现历史,是否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本文试图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宏观层面上来作考察。
技术的琼浆:带来人对本身的全方面占有
3D等新技术能够在极短时间和极小空间里将历史图景重新模拟还原,其信息量之巨大,画面之触动力,内容之丰富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媒介形式,给纪录片带来了一次全新变革。尽管这种变革尚处于探索时期,且因为学界对纪录片的定义至今争论不休,对其本质属性和关键价值也未达成共识,因此对“情景再现”、“三维动画”等新技术手段的利用有着种种忧虑,不过,它的新鲜血液已植入纪录片之中,并将引领纪录片未来发展走向。
实际上,任何一个科学技术手段的创造和应用,总会引来种种争议。有关纪录片创作,很多学者认为无须过于追求画面质量和审美效果,而应追求尽可能的真实性,任何手段全部应为“真实性”服务。现在,纪录片越来越频繁的采取“3D”数字技术、“真人饰演”等手段来展现严厉的历史,给大家带来享受以后,是否会使其本身所承载的历史理性减弱?在笔者看来,倘若仅从一两部纪录片来看,确实存在这种隐患。唯美而有冲击力的画面,转瞬即逝,几乎不留任何思索的空间,震撼而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令人沉醉,几乎无暇关注讲解词想要传达的关键内容,大家似乎带着娱乐化的心态像看历史剧一样来观看纪录片。
然而,从宏观来看,纪录片的理性并未减弱。首先,面对社会的浮躁,纪录片选择历史、文化等严厉题材,本身就是对理性的一个坚守,像大国崛起、故宫等,就是对世界大国强国之路的探索和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其次,面对信息爆炸时代,书籍、广播、电视、杂志像潮水般涌来,阅读所需要的注意力、精力、时间全部是这个时代受众眼中的奢侈品。所以,新技术的利用为纪录片在严厉和娱乐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将历史以唯美的形式展现,既能够填补娱乐型快餐文化的理性缺点,又能够使严厉的枯燥的历史资料通俗化、大众化,节省了时间,又达成了启迪目标;第三,技术带来的感官延伸为理性发挥发明了某种前提。有时候,思索是痛苦的,且阅读严厉的东西会轻易使人困倦,厌烦,不但时间缓慢,效果也经常是潜移默化的长久过程,而用这种快速的直观凝练的方法所展现的历史,往往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技术改变了人的大脑和思维方法,而遗传了改变以后的基因的新大脑也必定需要另一个新技术手段来适应它,纪录片作为大众传输工具,必需实现技术革新。正如故宫总编导周兵所说:“故宫创作是用影像技术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一次有选择地梳理和展示;我们试图用新影像技术来完成我们这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文化创作和影像创作所能达成的水准。”①
技术的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