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2021年远古的回声-谁在歌唱--什么地歌唱.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远古的回声-谁在歌唱--什么地歌唱.docx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1/4/5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远古的回声-谁在歌唱--什么地歌唱.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远古的回声:谁在歌唱?:什么地歌唱
闻一多先生在其诗经讲义里,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诗经是中国有文化以来的第一本教科书,而且最初是唯一的教科书。”这“第一”和“唯一”,便确定了诗经对于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伦理的构建所起到的奠基性作用。
  不过,诗经是怎样的一部书?那些远古的声音,到底是谁在歌唱?在所谓的“十五国风”里全部包含了些什么社会和人性的信息?自孔子以来,多有争议。所谓“诗无达诂”,大约只是近乎无奈的叹息。
  “国风”,自然源自民歌。从国风中所展示的地域、名物、大家从事劳动和生活的种种方法,全部带有强烈的底层色彩和区域色彩。阎若璩在四书释地中,曾提到战国时期淇河西有位叫王豹者,“卫之善讴者”,即民间歌手,说此人善唱郑、卫民歌,看那意思,这位王豹颇似今天的所谓原生态歌手。诗经里很多民歌大约全部是采风官录自这类歌手。
  所谓民歌,大致能够用三个标准去标定它:一是地域性流传;二是无确定作者;三是能够有多个版本。
  以毛亨为代表的诗序,一开始就走偏了。她为每首诗弄出部分“诗本事”来,说那写的是某某史实,为某某人所写,等等。左传列女传之类,成了汉儒们误证诗经的依据。闻一多先生于此大为不屑,认为只因“误信了毛公那疯子,古今讲这篇诗的,没有一个人讲对”。
  把写诗序的毛公称为“疯子”,实属不尊;但此公偏离诗经文本,牵强附会,误导千载,却亦过莫大焉!
  且说邶风燕燕。
  诗序说这是“卫庄送归妾也”;
  “诗三家”则说这是卫定姜送其守寡的儿媳妇回娘家的;
  毛诗干脆说燕燕就是庄姜所作;
  大家各寻依据,或左传,或列女传,生拉硬扯出部分历史小说来,相互打架,把一首唱男女别情的民歌,搞得不清不白。以致现代人也糊涂在里面,认为真是“送子妇”,或送归妾。
  对燕燕的解释,比较经典地表现了在诗经研究中,几千年来经师们重考据,重说教,轻诗意,轻文本的偏狭研究方法。
  只要我们从文本出发,沿着诗句所表示的情感信息分析开来,其实并不难解开这一千古之谜。
  燕燕共分四章,且看前三章: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翻译成白话:
  燕子燕子比翼飞/一前―后紧相随。/心爱的姑娘要嫁人/远远送她到郊外/直到踮脚望不见/泪落如雨水。
  燕子燕子比翼飞/上上下下紧相随。/心爱的姑娘要嫁人/远远暗送她离去/直到踮脚看不见/站立自流泪。
  燕子燕子比翼飞/呢呢喃喃紧相随。/心爱的姑娘要嫁人/远远送她向南去/直到踮脚看不见/叫人好伤悲。
  这是我对文本的了解,是我对诗意的诠释。
  “之子于归”,在诗经里多处出现。桃夭汉广中全部有,是说女子出嫁。以燕子的比翼双飞为比兴的。这于送儿媳妇之类,完全构不成情感对应,只能是男女之间情感的比方。
  这比兴,其实已给了我们拆解这首诗的钥匙了。被送的人是一个要出嫁的女子;送行的人只能远远地暗送,不能亲近,不能执手道别;悲痛欲绝,“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她是什么人?和出嫁的女子是什么关系?显然,这人既不是女子的丈夫,更不可能是她的婆婆。这首诗,侧关键并不在那远去的女子,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