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透视“考霸热”升温考霸
“考霸热”升温,是一个社会“偏食” 时下,大学毕业生中流行一个说法,那些锲而不舍地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被称为“考霸”。令人瞠目标是,今年“考霸”陡然增多,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丽景观。
南方周末援引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2021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为127.5万。其中经过招考部门资格审核的公务员考生约为50万人,合格人数和计划录用人数的百分比约为43:1,即400多万毕业生中,只有5%的人能实现愿望。比如,武汉大学法学院300多名硕士毕业生差不多全部报考了公务员,最终被录用的只有五六个人。这几位“成功人士”成为年级里的传奇人物。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的一名xx,自去年12月25日起,从国家政府机关到检察院、法院,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到内地省市,总共去过十多个城市考公务员。为了考公务员,她已经花费5000多元,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路上。在东莞至广州的火车上,她站着复习公务员考试资料,再站着回来。在东莞,她没地方住,就和同学的哥哥一起挤在民工棚里,屋子很暗,蚊虫乱飞……
“考霸热”的升温,突出反应了现代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心理误区。我们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在给现代大学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的同时,更大意义上是给人才的公平竞争和合理流动发明了机会和条件。而我们的部分大学毕业生,因为对市场竞争的不适应,过分地夸大了人才竞争中的残酷性,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缺乏信心,产生由恐惧到逃避的心理。同时,因为她们长久所受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又盲目地认为自己最有力的竞争武器就是考试。因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哪一次不是一考定乾坤?而公务员考试,恰好迎合了这种逃避心理。
其实,考试只不过是人才竞争的手段之一,最大程度地发掘人的潜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是人才竞争的目标。从职业计划意义上讲,只有充足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才能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即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显然,要做到人尽其才,肯定不是大家全部去当公务员。实际上,也绝对不是每个人全部适合做公务员。这一点,很多公务员下海经商或辞官创业的现实,已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职业定位不正确给部分人职业生涯造成的迷惑和问题。
其次是创业精神的弱化。青年是最富发明力的社会群体。敢想、敢干、敢闯,敢为天下先,是她们朝气蓬勃的创业精神的显著特点。不过,“考霸”现象表明,大学生这种创业精神正在弱化。
在“考霸”及其家长们的潜意识里,公务员是最“稳”的职业,一旦坐上公务员的位子,就意味着终生衣食无忧,何况还有着仕途坦荡高官厚禄的诱人前景。说到底,还是“铁饭碗”的观念使然。
不过,这些人可能忘了“秉性难移”的古训。对那些本不适合做公务员却被“逼”上仕途的人来说,等候她们的只能是契诃夫笔下“小公务员”式的悲惨命运。要知道,她们当中,原来是应该也能够产生很多创造家、企业家、艺术家、教授、工程师等优异人才和杰出人物的。
再次是“唯利是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