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郭沫若旧体诗词有关当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
内容提要 多年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入史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本文从旧体诗词和当代 文学史当代性观念、经典性标准的关系,诗歌文体生成和语言的关系,旧的诗歌文体演变和 新的自由诗体的关系,当代旧体诗词和当代自由体诗歌的关系,诗歌的传输和文化语境的关 系等方面,探讨了当代旧体诗的诗体形式发展的是否可能及其价值意义问题,论述了中国现 代旧体诗歌不宜入史的主张。
多年来,中国旧体诗词的正当性问题又被提了出来。不少学者主张要把它写入现 代文学史。其关键理由:一是认为旧体诗词是含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作为潜在的文学活动,20世纪一直没有停止,80年代以来展现出复兴态势,是中华民族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明的精神产品,是中国现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界长久把它摈弃 在文学史之外,旧体诗词的价值意义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现在应 该给正当性地位。二是认为中国旧体诗词不应该处于和新诗的二元对立位置,中国旧体诗 词表现了鲜明的当代性追求,新旧诗歌不应该相互排斥,应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等�①。
20世纪80年代就有过有关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不写当代旧体诗的讨论。代表性的看法:一是 唐�明确表示,“我们在‘五四’精神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人,现在怎能提倡写旧体诗?不应 该走回头路。因此,很多文学史完全没有必须把旧体诗放在里面做一个部分来讲。”王瑶在 谈到“五四”时期新一代作家大全部能写旧体诗时,称她们“功力深厚,写得很好”,以此说 明“自幼自然形成的古代诗词的深厚修养对新诗人的影响”�②。她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是 最早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没有把旧体诗词写入文学史。20世纪90年代的讨论形成了不一样意见 。年轻学者李怡、吴晓东主张将当代新诗和当代旧诗统一考察,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 中性化的概念,通常发生在这一时间阶段的文学现象,全部列入文学史的研究范围�③。王富 仁 表示了不一样意见:“作为个人的研究活动,把它旧诗词作为研究对象本无不可,但我不 同意写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不一样意给它们和当代白话文学相同的文学地位。这里有一个文化 压迫的意味。这种压迫是中国新文学为自己的发展不能不采取的文化战略。这里的问题不是 一个详细作品和另一个详细作品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个引导中国人在哪个领域发挥自己的创 造才能的问题;也不是它旧体诗还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它在现现代中国存在的 意义和价值问题。”�④
当代旧体诗词该不该入史的讨论实际上包括到中国当代文学史观念,诗歌文体和文学语言 的关系,古代诗歌文体和当代诗歌文体、当代旧体诗和当代自由诗体的关系,诗歌文体和现 现代文化语境关系的认识等,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深入评价当代旧体诗词的价值意 义和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压迫谁的话语权问题。
一 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根本的不一样,是“五四”开始的当代文学含有了和古代文学 不具有的当代性特征。文学的当代性不但是文学的思想内容、精神特征的当代性,而且是包 括了文学语言、文体样式、文学思维等文学本体形式的当代性特征的。就诗歌而言,关键体 现为诗歌语言、诗歌体式、诗歌音节、诗歌意象、诗歌诗思等方面的当代性特征,这些是 组成当代诗歌区分于古代旧体诗歌的不一样诗质性原因。近些年来相关中国文学当代性的讨论 给了当代性众多定义,不过大多数还是局限在文学的思想和精神特征层面或文化思潮的层面 。从文学的当代启蒙精神,文学的自由民主意识、文学的大众品格等方面来看,20世纪中国 旧体诗词的当代性,能够说它们或多或少是具有了当代性的。像20世纪之初的近代诗歌中, 以龚自珍、魏源、张际亮为代表的维新派诗人,夏曾佑、邱逢甲、蒋智由等提倡的新派诗歌 ,就有鲜明的启蒙主义倾向。南社诗派中的很多诗人更含有鲜明的革命倾向。像邹容的革 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就被广为人知。在近代诗歌革命影响下的近代旧体诗歌,即使 具有了一些当代性的思想特征它们所含有的当代性思想品格和“五四”后的很多新诗并无 多少差异,不过它们仍然不含有当代诗歌的诗质。在梁启超、黄遵宪、夏曾佑这一代人手 里并没有实现中国诗歌的革命,完成中国诗歌的当代性转换。她们给“五四”白话新诗运动 留下的经验教训,则是不能走“旧瓶装新酒”的道路,要把诗歌形式的变革作为要义。胡适 提倡的白话诗歌运动的成功,正是从诗歌的文体和语言形式入手的。钱理群等在界定当代文 学的“当代”性质时指出:“所谓‘当代文学’,即是用当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示现 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她们还认为:“文学当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 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和形式的变革,和和此相联络的美学观念和品格的变革�⑤ 。20世纪的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