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11 办公空间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1 办公空间设计.doc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1 办公空间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十一章办公空间设计
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也使办公建筑有了迅速发展;同时,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办公设施日新月异,即使办公模式多样而富有变化,又给人们对办公建筑室内环境行为模式的认识,从观念上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办公建筑及其室内环境,从使用性质来看,基本可分为:
行政办公——各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的办公楼;
专业办公——设计机构、科研部门、商业、贸易、金融、投资信托、保险等行业的办公楼;
综合办公——含有公寓、商场、金融、餐饮娱乐设施等的办公楼。
国家计委曾对各级行政机构建造的行政办公楼,按面积标准分为三级:部、省级机关办公楼,按 13 ~ 15m2 /人计算,总使用面积系数≥ 60 %,为一级办公楼;市( 地) 级按 11 — 12m2 /人计算,总使用面积系数≥ 60 %,为二级办公楼;县( 地方市) 级按 9 ~ 10m2 /人,总使用面积系数≥ 65 %,为三级办公楼( 参见计算 11987]184 号) 。
办公建筑就其使用管理的方式而言,则可分为:单位或机构的专用办公楼,以及以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出租办公楼,出租办公楼可分层或分区出租给不同客户,设计时应尽可能为客户按各自的需要自行分隔和装修创造条件。后者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各类用房组成、设计总体要求及发展趋势 
一、各类用房组成
办公建筑各类房间按其功能性质分,房间的组成一般有:
1 .办公用房
办公建筑室内空间的平面布局形式取决于办公楼本身的使用特点、管理体制、结构形式等,办公室的类型可有:小单间办公室、大空间办公室、单元型办公室、公寓型办公室、景观办公室等,此外,绘图室、主管室或经理室也可属于具有专业或专用性质的办公用房。
2 .公共用房
为办公楼内外人际交往或内部人员会聚、展示等用房,如:会客室、接待室、各类会议室、阅览展示厅、多功能厅等。
3 .服务用房
为办公楼提供资料、信息的收集、编制、交流、贮存等用房,如:资料室、档案室、文印室、电脑室、晒图室等。
4 .附属设施用房
为办公楼工作人员提供生活及环境设施服务的用房,如:开水间、卫生间、电话交换机房、变配电间、空调机房、锅炉房以及员工餐厅等。

二、设计总体要求及发展趋势
对办公建筑室内设计各类用房的布局、面积比、综合功能的布局以及安全疏散等方面总的要求分列如下:
(1) 室内办公、公共、服务及附属设施等各类用房之间的面积分配比例,房间的大小及数量,均应根据办公楼的使用性质、建筑规模和相应标准来确定,据北京市部分高层办公楼实测数据,大楼的核心面积( 楼梯、电梯、垂直交通厅、以及附属设施用房) 加走道面积,通常占标准层面积的 23 %~ 35 %。室内布局既应从现实需要出发,又应适当考虑功能、设施等发展变化后进行调整的可能;
(2) 办公建筑各类房间所在位置及层次,应将与对外联系较为密切的部分,布置在近出入口或近出入口的主通道处,如把收发传达设置于出入口处,接待、会客以及一些具有对外性质的会议室和多功能厅设置于近出入口的主通道处,人数多的厅室还应注意安全疏散通道的组织;
(3) 综合型办公室不同功能的联系与分隔应在平面布局和分层设置时予以考虑,当办公与商场、餐饮、娱乐等组合在一起时,应把不同功能的出入口尽可能单独设置,以免干扰;
(4) 从安全疏散和有利于通行考虑,袋形走道远端房间门至楼梯口的距离不应大于 22m ,且走道过长时应设采光口,单侧设房间的走道净宽应大于 1300mm ,双侧设房间时走道净宽应大于 1600mm ,走道净高不得低于 。
提高办公建筑室内环境的质量,充分关注现代办公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办公建筑室内设计必须着重考虑和了解的内容。
现代办公建筑趋向于重视人及人际活动在办公空间中的舒适感和和谐氛围,适当设置室内绿化、布局上柔化室内环境的处理手法,有利于调整办公人员的工作情绪,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室内空间组织时密切注视功能、设施的动态发展和更新,适当选用灵活可变的、“模糊型”的办公空间划分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办公室内设施、信息、管理等方面,则应充分重视运用智能型的现代高科技手段。
1996 年 3 月在美国曾召开了一次“改变办公室趋势”的研讨会,从办公设施手段的急剧改变和办公行为模式的变化分析展望了办公方式和办公场所今后可能的发展和变化。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重视电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力求加强竞争力以及增加经济效益等因素,始终是企业和单位办公室发展变化考虑的出发点。
从当今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情况来看,新的“非传统”的办公行为模式,在一段时期内很可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