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文档名称:

QC成果点评集萃.docx

格式:docx   大小:155KB   页数:7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QC成果点评集萃.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1 2021/4/6 文件大小:1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QC成果点评集萃.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成果1《运用PDACt环 提高阀门合格率》
一、总体评价:
小组成员的QC活动理论知识不扎实;未严格按照 QC小组活动的 程序开展活动,PDCA四个阶段、10个步骤不完整,缺少现状调查、要 因确认等步骤;成果内容不够详实,缺少图表、数据;不能合理、正 确运用关联图、对策表等基本工具。
二、具体问题:
1 、课题名称。课题名称不够简洁,应直接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课题名称是典型的“手段 +目的”的错误,是一种不实的表现。根据成 果内容,我建议用“提高阀门密封合格率” 。另外,课题名称中讲错了 不是PDAC循环,而是 PDCA循环。
2、 未进行现状调查。现状调查这一步是 QC小组活动中的一个很 重要的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现状调查,对相关数据的整 理、分析,掌握问题的严重程度,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明确小组下 一步活动的主攻方向。
3、 目标设定时,活动目标未量化,只有量化的目标,才能检查, 才能对比,才能证明是否已实现目标。
4、 原因分析不彻底, 要分析到真正的未端原因, 即可以直接采取 对策的具体原因,才能找到影响问题的要因。
5、 未对所有未端原因逐条确认, 找出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联 图中因素与问题之间无箭头,箭头方向应为:原因-结果。
6、 未针对要因制定对策, 其对策表中的 “车床、 操作工、 清洁度” 均不是关联图中的未端原因,也不可能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且问题的 表达宜用简洁的“主语 +谓语”,因素的表达宜用否定的陈述,如“某 某工作不力,什么能力差”等等,而不能用一个中性的名词表达。另
外,对策表也未按“ 5W1H的原则进行制定。
7、 对策实施时, 小组未严格按照对策表中改进措施计划一一实施, 实施内容与对策表的内容联系不上,且实施后的结果没有交代,没有 检查对策是否彻底实施并达到要求。
8、 无巩固期效果检查这一步, 为防止问题的再发生, 小组应把事 实证明有效的措施进行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同时,为检查巩固措施 的有效性,应用图表、数据反映巩固期效果。
9、 QC小组活动中的每一步与一下步的关系都是很紧密的,一环
套一环的,而不是孤立的, QC小组活动程序中的各步骤构成一个科学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路、体系,各步骤不是可有可无的。 (创 新型课题其活动步骤与现场型、攻关型服务型、管理型有所区别,这 里不详细介绍。 )
成果 3 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一、总体评价
基本能遵循QC活动的程序开展活动,围绕生产实际,分析问题,采取 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在活动中原因分析、要因确认等步骤中小组的活 动还不够实在,较粗糙;活动中所采取措施的科技含量和小组的努力程度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具体问题
1、概念不清。 用车辆行驶的里程衡量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应该说还是 比较合理的,但有一个前提条件,车辆行驶里程的统计时间应于蓄电池使 用的起止时间一致,而该成果在效果检查中,所统计的里程包括了蓄电池 更换后车辆行驶里程,这就不能正确反映蓄电池的寿命。该小组活动时间
为9个月,9个月时间,车辆的行驶里程达到 70000公里,也不大现实(经 与有关县局的了解),为此,很难检查小组的活动目标是否实现。
2、现状调查不够细致、深入。
(1)调查表的表头栏目应根据研究对象及想证实的问题进行设置。 如
研究的对象是蓄电池,调查对象应以蓄电池为主,根据蓄电池的类型、厂 家、使用时间、行驶里程、蓄电池损坏的征象等方面或角度,调查分析蓄 电池的使用状况及存在的症结,对研究问题毫不相干的因素不予统计。
(2)收集的数据要有客观性。
如成果报告中:
序号
问题类型
频数
累积频数
累积频率
1
极板活性物质脱

10
10
%
2
极板硫化
2
12
80%
3
严重自行放电
1
13
%
4
活性物质收缩
1
14
%
5
蓄电池的极性颠

1
15
100%
“极板活性物质脱落”、“极板硫化”等因素的次数如何统计的?
3、 目标设定。缺少制定目标的依据,应根据小组的情况,用事实或数 据说明小组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4、 原因分析不彻底。没有逐层分析到末端因素; 在运用因果图进行原 因分析时,层与层之间都是因果逻辑关系,不要花蛇添足,把对策内容放 在因图中。
5、 要因确认。首先,要因必须从末端原因中产生,不是末端原因的所 谓要因肯定不是问题的真实要因。 本成果的要因不是从末端原因中产生的, 这也该成果的最大问题。第二要因确认的方法不正确,正确方法有以下几 种(
1)现场验证,通过试验取得数据来证明; (2)现场测量、测试,取得 数据,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