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保山市隆阳区傣族泼水节的习俗变迁.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保山市隆阳区傣族泼水节的习俗变迁.doc

上传人:rsqcpza 2021/4/8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保山市隆阳区傣族泼水节的习俗变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保山市隆阳区傣族泼水节的****俗变迁———以隆阳区潞江镇为例
摘要:泼水节是傣家人民的传统佳节,也是傣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热烈、最为欢快的节日,节日期间不仅有神圣、严肃的佛教仪式,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能领略到傣族特有的礼仪与风情,了解他们的文化与历史,以及在这些文化背后所透露出来的一些文化现象。
关键词:傣族 泼水节 隆阳****俗变迁
一 傣族的历史及由来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傣族自称“傣”,西双版纳的傣族称为“傣泐”,德宏地区的傣族称为“傣那”,耿马、瑞丽的傣族称为“傣绷”,孟连的傣族自称“傣达”或“傣纳”。此外,西双版纳的傣族有时也自称“泰族”。傣族还有他称,如汉族把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德宏等地傣族称为“汉傣”,亦作“旱傣”,把保持民族传统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新平、元江的傣族被称为“花腰傣”,因这些地区的傣族妇女服饰花纹图案丰富,尤其是腰部图案最为艳丽。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摆依”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生活。
(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西南部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思茅地区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云南省境内30余县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傣族270,531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有傣族289,678人;另外,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有傣族51,950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有傣族43,459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39,094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有傣族22,075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21,444人、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15,188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8,391人;滇南的思茅地区有傣族126,354人、滇西南的临沧地区有傣族92,334人、滇东南的红河州有傣族85,238人、滇西的保山地区有傣族34,594人。
二、泼水节的历史记忆
保山市傣族地区的佛教属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和小乘佛教,他们的节日都与宗教密切相关。
“年年有个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这是傣族地方的古规。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公历4月中旬,即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举行,傣语叫“楞贺尚罕”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族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从六月开始计算。除昌宁县柯街、湾甸等地的傣族在清明节后十天开始外,其他各地傣族泼水节均在清明节后七天开始,节期一般是3—5天,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以春季为岁首,男妇老幼具着新衣,摘取各种山花,并以糯米染成五色斋供,齐奔缅寺击鼓鸣钵,贡献佛前,听缅僧诵经,名曰“赕佛”,施以各种山花插于沙堆之上,又名“堆沙”,男女以竹桶取水,相互泼水”。 (3)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