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节 主要艺术门类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
一、书法
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中国的书法艺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稍后的金文,至今己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汉字发展史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基本上都合乎“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原则,属于古文字。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则成为单纯的文字符号,属于今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书法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
书法家一致认为:字体称为艺术要有两个条件,一求其形体之正确表达,以济实用,二求其赋予了形体以艺术生命。
按照这两个条件,甲骨文、金文似乎更重实用,因此,严格说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秦汉时期人们所写的篆书和隶书开始的。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字体基本稳定下来,于是,人们在写字时才开始注重其形态的艺术性。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书法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
1、篆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主要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下面我们介绍这五种字体的演变过程、特征及著名碑贴。
纂起源于周末,流行于战国时的秦国一带,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汉代开始衰退,习惯上人们指导东周时秦国的石刻称为大篆,将秦始皇时流行的篆书称为小篆。把汉代篆书称为汉篆。大篆的代表作是《石鼓文》,小篆相传是李斯创造的,其代表作是《琅琊台石刻》。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书法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
2、隶
隶书又称为八分。古文“八”与“分”两字同义,八分之名就是因婚姻法书字体的点、画和结构象八字分别相背而得名的。
隶书是在篆书和秦隶的基本上演化而来。到了汉代,隶书得到了广泛采用,经过一百年的时间,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隶书的没落始于东汉末和三国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书法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
3、楷
楷又称为正书,因为楷与正都有标准的含义,因此人们把它叫做正楷。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书法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
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并作为正体字一直流行到今天。楷书与隶书相比,点画形式更加丰富,出现了新的笔画。
楷书的发展历史相当复杂。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大量抄写佛经使小楷很快从汉隶中发展起来。到三国时己相当成熟。
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
曹魏时的钟繇,人称“楷书之祖”,他是一个从汉隶转到楷书的一个关键人物。到东晋时的王羲之、王献之的小楷已经找不到一点隶书的痕迹,成为标准的小楷。
唐朝是楷书书法的鼎盛时期,太宗李世民将书法作为国学之一,置书学博士,并开馆讲学。使得楷书迅速成熟起来。唐代楷书的主要代表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
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大多以“欧体”、“颜体”、“柳体”为典范。晚唐以后,楷书就难以为继了。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书法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
4、草书
每一种正体字都有它的草体,篆书的草体叫草篆,隶书的叫草隶,草篆和草隶在书法史上地位不高,而正楷的草体却占有很高的地位。正楷的草体叫草楷或今草,介于行书与草书之间的可称为行草,草书之上还有狂草。
草书的发展,从汉末到魏晋的草书,还带有隶书的味道。到东晋,经过王羲之的“变体”,才脱胎换骨,成为今天草书的样式。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书法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
唐代,王羲之所开创的今草传人有怀素和孙过庭,怀素是一个和尚,他以蕉叶勤学苦练,以至“秃笔成冢”。他的传世之作有《圣母贴》、《自叙贴》、《千字文》、《苦笋贴》。孙过庭的代表作是《书谱》。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书法
第三节主要艺术门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级国际文化交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