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典诗词鉴赏二轮复习学案
整理:张金贵 何先助 审阅:
复习要点:
第一轮复习中,我们系统复习了鉴赏古典诗词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包括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旨、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语言特色等。熟悉了一些专业术语,了解了鉴赏的一般规律。但在一轮复习中,学生普遍存在乱套专业术语和回答问题时要点不全面的问题。乱套专业术语,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诗歌;要点不全面,说明在答题时不规范。二轮复习将着重解决这两大问题,而以前面问题为重点.。
(一)读懂诗歌,关注细节。
1、注意诗歌的外部因素,包括诗歌的标题、作者、序言、注释等内容。详见一轮诗歌复习自助餐内的有关内容。
2、关注诗歌的内部因素。包括诗歌中的意象、物象、动词、诗眼、典故、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读懂诗歌的语言、捕捉诗歌传达出的信息等内容。
A、关注诗歌的意象。
1、熟悉意象的含义及作用。在前面的自助餐中,已经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列举出来,同学们可以翻开前面的内容再次回顾。意象的含义往往代表了某类情感。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园子里的植物很多,为什么只提到“松”与“菊”?因为这二者代表了特殊的含义,和诗人的隐逸情怀有关。意象的作用往往是渲染和烘托的作用,营造意境,刻画形象,烘托情感。对意象作用的分析就离不开这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还还要注意由意象构成的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有的景物烘托情感,景物的色彩与情感的色彩是一致的;有的景物对情感起着反衬的作用,景物的色彩与情感的色彩是不一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乐景衬哀情”。
2、关注诗歌中的物象。古典诗歌借对事物的吟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就是常说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鉴赏有关对物的吟咏的诗歌时,要把物的特征与诗人所要赞美的“志”联系起来,找准“物”与“志”的联结点。如虞世南的《咏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面说蝉隐身在高高的树上,鸣叫的声音传得很远。但我们要把“物”与“志”联系起来,这里的“高”也指人的品格高,才学高;“声自远”是说人的名声远扬,并不是借用别人的关系而扬名的(非是藉秋风)。
3、关注诗歌中的动词。动词是诗人所特别注重的词,“炼字”也主要是针对动词来说的。关注动词,首先看它是否运用了修辞,其次看它在诗句中的含义,再就是要描述动词所浓缩的画面。见下文“(二)明确得分要点,全面分析有理有据”这一节诗歌题中的“网”字的分析。
4、关注诗眼。动词是诗词中的诗眼,这里所说的“诗眼”,是代表或暗示诗人情感的字词。一首诗无论多么含蓄,但总有只言片语把诗人的情感表露出来。弄懂诗歌写了什么,对动词的关注就必不可少。
5、关注诗词中的典故。典故言简义丰,诗人往往借助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如果不懂典故,当然就无法读懂诗歌。一般来说,高考诗词中的典故都是我们课本中所学过的,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不少的典故,李商隐、辛弃疾等诗词中的典故也是不少,复习时不仅只注重背诵,更应关注其中的典故。其次,课外要多积累。
6、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诗歌鉴赏难,很大程度难在诗歌的修辞上。特别是诗歌中借喻的修辞手法。因为只有喻体,学生往往就不知道诗人在说什么。这个时候要注意诗歌要吟咏的对象是什么,再来分析诗句中所写的形象与诗人所吟咏对象之间的共同点,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下面的诗歌:
未展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