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作者:鲁迅
.
1
学习目标
一、认识鲁迅。
二、学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
2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有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鲁 迅 简 介
.
3
:
鲁迅的作品:
都收于《鲁迅全集》。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
4
写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
5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 “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6
1、题目解说
“ 三味”的含义。关于“三味”的含义,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其取意于“读经味如稻粟,读史味如肴馔(yáo`zhuàn美味菜肴),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ăi 腊肉酱)”,即认为“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
7
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 ):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 )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1—8段
1段
7—8段
2段
3—6段
9段—结束
9段
10—11段
12—16段
17—20段
21—24段
.
8
。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
3.“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4.“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后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