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高考重点理科知识点归纳.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重点理科知识点归纳.doc

上传人:wendy 2021/4/11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重点理科知识点归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考重点理科知识点归纳

  为什么赤道地区不是最热

  文章摘要: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哪里?许多人认为,赤道地区是最热的地方。其实最热的地方并不在赤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像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白天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5℃。而赤道地区,尽管太阳光照很厉害,但白天气温很少超过35℃。…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哪里?许多人认为,赤道地区是最热的地方。其实最热的地方并不在赤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像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白天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5℃。而赤道地区,尽管太阳光照很厉害,但白天气温很少超过35℃。

  其实决定温度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光照强度,还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地面状况、降水等因素有关。

  赤道附近大多是海洋,一方面海水蒸发会吸收大量热量,另一方面海水的热容量大,水温升高要比陆地慢。因此,赤道圈附近的白天海洋温度不会急剧上升,那里平均气温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但是沙漠地区则不同,那里植物稀少,水源短缺,几乎没有可蒸发的水分;沙子热容量小,升温快,热量不容易向地表下层传递。因此,白天太阳把沙地表面晒得滚烫滚烫,而下层的沙子却是冷冰冰的。在沙漠地区,每当太阳一露面,气温就会急剧上升,到了中午,更是骄阳似火,地表发烫,气温最高可达55℃。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赤道地区的降雨量要比沙漠地区多得多。在赤道地区,几乎每天下午都下雨,这样气温就不会升高。而沙漠里很难见到下雨,几乎天天都是大晴天,太阳从早照到晚,下午的气温就会越来越高。

  溶解度总结各种“四”

  文章摘要:总结了溶解度各方面,包括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溶解性的四种描述;溶解度的四个影响因素;温度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四个规律;溶解度曲线的四个用途;溶解度曲线上四“点”的意义。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溶液部分难点,也是中考化学计算题之难点。下面就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归纳,以期帮助同学们理解与应用。

  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g。

  2.溶解性的四种描述

  溶解性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来描述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和溶解度(指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的关系

  3.溶解度的四个影响因素

  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强(主要影响气体的溶解度,对固体的溶解度影响不明显)是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四个因素。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4.温度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四个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溶解度曲线的四个用途

  (1)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3)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4)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选择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及使该物质溶液成为饱和或为不饱和的方法。

  6.溶解度曲线上四“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2)溶解度曲线上面的点,依其数据所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液中溶质有剩余。

  (3)溶解度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溶解度: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生石灰

  文章摘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是初中化学一大难点,而氢氧化钙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氧化钙溶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时,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溶解度这一知识点,有一种特殊的物质氢氧化钙。与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却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我们知道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能够生成氢氧化钙,即一种物质可以与溶剂反应生成溶质。这样必然对溶液的组成产生不小的影响。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