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一语文组:徐玲洁
2011年5月下旬,我们高一语文组展开了课例研究,我研究的课文是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我有一个梦想》中第二个板块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准备了一周多的时间,试讲三次,最后在5月25日完成汇报,前后历时近半个月。在这准备过程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在组内同事们的帮助和建议下,反复修改教案。在这期间,获益良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目的
本次我们组内确立的研究目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处理及呈现。文本是教学展开的核心,教学只有立足于文本进行解读,才能更加深刻。而如何处理、呈现文本,则需要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对文本反复研读,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去呈现文本。因此,这次研究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过程
首先是确定研究的课题。由于必修四剩下的课文中多为两课时或者是三课时,在选课题时所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特殊的演讲辞——悼词,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进行了论述。这篇课文内容上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学生的兴趣可能比较少。但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感情深沉含蓄,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了解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很有帮助的。因此,这篇课文的选择也较有意义。
其次是备课过程。备课应该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准备过程。对文本的处理是否恰当、能否完成对文本的合理呈现都取决于备课的充分与否。我首先推开一切参考资料,反反复复阅读文本,立足于文本独立思考。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恩格斯的悼词中最主要的是对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的论述,而马克思的贡献中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他的两个身份——革命家和科学家,那我能不能从这两方面入手呢?接着我去阅读了大量的资料,看了一些公开课的课堂实录,其中李镇西的课堂实录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采取自由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我觉得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对我的学生来说不是很适合,而且对老师可能也有更高的要求。就在我有点迷茫的时候,同事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她们提醒我可以让学生课前去预习,然后采集并挑选学生的问题。我也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回去每人至少看课文两遍,并提出两个问题。当学生的问题交上来时,我觉得收获很大,学生的问题基本上在我的备课范围内,并且也有一些我没想到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我又想到剩下的内容可以按照情感的线索一直理下去。比如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情感,以及最后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情感。这样,整个教学思路就豁然开朗了。根据这样的教学思路,我将教案再生成,最后教案的方案也基本出炉了。
再次是课例研究的试讲阶段。我分别在高一五班和十五班试讲了两次。组内的同事们几乎都来听课了。每节课后,她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包括教学流程、提问方式和教学姿态等。我在课后也及时作了调整和修改。
最后是正式授课。我选择在高一十六班开课,在课堂上,我将我最好的教学状态以及我们组内研究的共同成果跟学生一起分享。
三、教学思路
根据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组内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两个评价性称谓“革命家”和“科学家”入手,了解马克思在这两方面的贡献,再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最后从情感入手,分析敌人、战友以及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