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扫地变革记扫地日志100个字
城市环卫作业被老百姓叫作扫大街。就是这个很不起眼的行当,计划经济色彩却比较浓厚――市容环卫行业由政府一手包揽,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理体制不顺,经营观念陈旧……这些制约市政管理的顽症,在实施环卫作业市场化的江北区,已发生了显著的改观――
扫地是门大学问
提起手柄,撮箕盖立即关上,再将手柄旋转一下,平躺的撮箕立马“站”了起来……在江北区观音桥,七八个穿着标有“高建环卫”字样橘红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她们左手提着密封式保洁撮箕,右手握着只有50厘米高的扫帚,左右手相互往中间一靠,地上的垃圾就不声不响地进了撮箕。两个环卫工人推着两部像青蛙一样的半机械化湿式清扫机,亦步亦趋地跟在撮箕后面,用两把大刷子,将地面“舔”得干洁净净。
这么的扫地场面,常常引来市民围观。在这里扫地的是重庆高建环境工程有限企业以下简称高建企业的工人。环卫工人李家胜说,她们使用的工具全部是企业的专利产品,在清扫中不会产生二次扬尘污染。
从乡下来的李家胜曾做过好几份不一样的工作,以后进入高建环卫企业。李家胜说,原认为当个环卫工人很简单,不就是拿起扫把扫地吗?想不到的是,进企业的第一天,她才晓得扫地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简单!经过一个星期的上岗培训,她才知道,原来扫地也有学问。老师说,不讲究次序和诀窍,只会越扫越累。老师们尤其强调,扫地时,扫帚摆幅不能超出1.5米,因为摆幅太大,既影响路人行走,又可能产生扬尘污染。
“扫地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能盈利的学问。”高建企业一位责任人笑着说,“学问在哪里?我们的做法是对扫地的每一个程序进行控制。每一个程序全部要到位,每一个动作全部不能走形,就连扫帚摆幅多宽,手柄多长,全部有明确的要求。”
有没有学问,结果大不一样。高建企业副经理杨杰告诉记者,她们的协议标段,在去年的考评中,平均成绩是96.7分。她说,根据协议要求,考评分数若低于95分,就要被扣钱。
江北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责任人说,她们辖区的环卫工作经高建企业接管后,街道清洁洁净,检验时再也不用搞突击清扫了。
扫地是道大难题
“一松、二紧、三垮台、四重来。”江北区市政绿化委员会相关人士说,过去的街道,仿佛永远全部扫不洁净一样,展现在市民面前的总是“脏”字当头,环境卫生长久陷入“整改――回潮――再整改――再回潮”的怪圈。在主城区环境卫生检验评选中,江北区曾经连续三次位居榜尾。
经过调查分析,江北区发觉,环卫工作之因此成为“老大难”问题,脏在路面上,病根却在体制上。
首先是体制不畅。长久以来,作为公益事业的环卫工作全部是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环卫部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环卫工人也抱着“铁饭碗”不放,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竞争意识。
其次是管理不顺。按现行的环卫管理措施,主、次干道由环卫部门负责,支干道和背街小巷则由街道小区负责。主干道基础上能够做到全天16小时巡回保洁,但小区支路作业标准低、管理粗放,通常情况下,天天仅清扫一两次,保洁则无从谈起。
再次,经营机制陈旧。环卫工作长久实施的是垄断经营,不太重视成本核实,首先经费严重不足,首先又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钱养人,无钱打仗”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环卫部门普遍缺乏市场观念,首先捧着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