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谢礼立——院士.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谢礼立——院士.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5/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谢礼立——院士.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刚刚从汶川、北川等地震重灾区考察回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 在参加了两天由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重建组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召开的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家研讨会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赴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的会场。谢礼立说: “这是我工作的常态。”作为中,自5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级大地震后,谢礼立就一直在为抗震救灾献计献策。 6月 22日——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开幕的前一天, 刚刚抵达北京的谢礼立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采访, 所谈的话题还是围绕地震。可建范围最大化“目前,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恢复与重建阶段。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规划,而规划的核心是选址。”谢礼立坦率地告诉记者,现在围绕灾后重建尚有很多争论,主要的分歧在于是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他认为, 鉴于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紧张的局面, 从技术角度来讲, 应该将可建范围尽可能扩大。“这次汶川地震有两个世界性的特点:其一,它是‘板内地震’,即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 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其二, 此次地震中大量滑坡造成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滑坡俨然成为‘陆地上的海啸’。”谢礼立说。谢礼立认为,就防震技术而言,重建选址应该主要避开两个地方,一是有严重滑坡的地段, 二是处在断裂带中心的地区。“只要不在断裂带上, 躲开中心 500 米, 甚至一二百米的地方都属于可建范围。在这些可建范围内重建的建筑物都应该是安全的。”另外,谈及提高设防标准时,谢礼立透露,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经编制了新的灾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抗震规范。区划图的总体抗震水平在 8 度左右。“实际上, 距离下次发生如此强度的地震还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所以设防的标准没必要太高。设防标准高,意味着灾后重建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重点防护的不仅是学校“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要提高学校、医院等人群集中区建筑物的防震标准。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样做的原因。”谢礼立认为,之所以要重点防护这些建筑物,是因为生活在这些建筑物中的群体都是弱势群体。与普通人相比, 小孩、病人的逃生能力与自救能力都要弱很多。如果从这一理念出发, 那么幼儿园、孤儿院、养老院、敬老院以及残疾人集中的建筑物都应该被列入提高设防标准的范围,而不仅仅是学校和医院。此外,在这些重点区域,除了提高设防标准外,还应该提高设防的目标。对此,谢礼立举例说, “如果将一所建筑物的抗震标准由 7 度提高到 8 度,这意味着发生 8 级地震时, 建筑物会遭到中等程度的破坏, 经过适当修理后还可以接着使用。而如果提高设防标准的话, 同样标准的房屋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发生破坏。”据介绍,由谢礼立主编的《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一书就是从控制建筑物的变形能力、地震速度位置反应等方面来提高建筑物的设防目标的。该书所建立的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推荐性的设计标准。“在采取提高建筑物设防目标的相关措施后,房屋的建筑成本大约会增加 20% 。不过, 这应该是在中国百姓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谢礼立说。灾难都是如此相似“我已经经历过 1966 年的邢台地震、 1970 年的通海地震、 1975 年的海城地震、 197 6 年的唐山和松潘地震以及 1996 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