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大的幸福:不但事关幸福老大的幸福
在个人的价值全部被否定以后,幸福就根本没有存在的根基了。老大那个豪迈的宣言大约只是编剧和导演的一厢情愿罢了。 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在中央一套晚八点的黄金时段播出以后,收视率一路攀升,甚至超出了乡村爱情小说。然而,更令范伟意外的估量就是新闻联播对老大的幸福的反响做了专门的报道:即弘扬了社会友好的主旋律,又能深入百姓内心,引发共鸣。
很多观众观看以后全部在感慨到底什么才是幸福?天天忙碌追求的房子、车子和票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
在常人看来,傅老大收入微薄、感情受挫、家庭并不美满,幸福指数高不到哪里去。可是,从头到尾,将幸福常挂嘴边并能实现自我体认和自我“实现”幸福的只有傅老大。
傅家的其它四兄妹每个人全部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物质上全部比老大宽裕。到北京以后老大发觉,在令人欣羡的城市生活之外,弟弟妹妹每个人全部有自己的苦恼和不满。于是傅老大想方设法帮助她们处理问题,找到幸福。当全部的亲人得到幸福时,老二告诉傅老大,是她们强迫曾经的女友梅好主动离开老大时,老大很难过,但没有责备弟妹,反倒说:“大哥差个头儿,差长相,差文化,差学问,就是不差幸福……四十七年幸福从未离开过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调侃抑或发自肺腑的宣言。
如此的淡定和平静,让我对她产生了怀疑。傅老大在北京没有工作,还失去了自己的恋人。她幸福的就是弟妹,只要她们幸福老大就能幸福。她幸福的标准是不是太低了或说和城市生活的标准又太格格不入了?电视剧在试图传达它所了解的幸福。不少评论将老大的幸福归结为性格、心态――一个从容宽裕的心态和善良朴实的品格。我只能说,这么的幸福完全失去了现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老大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一个主观感觉之上。
这里包含讨论幸福的最大误区:将幸福等同于幸福感。一旦将幸福等于一个感觉,就变成完全没有一个相对通用的评价标准。它把对外追求幸福变成了一个个人化的内在的规约、约束。假如幸福只是个人的感觉,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幸福感,就等于有了一万种幸福。幸福就成了完全不能抽象衡量的对象,也就变成了无法研究的对象。苏格拉底这种将解释“幸福”看成哲学家唯一使命的先哲,假如活到现在也就只有被迫“下岗”了。
幸福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是肯定的,不然“幸福”二字也不至于让人类几千年绞尽脑汁来追寻。只不过标准不但在物质,还有精神;不但在于人的主观性,还取决于客观环境。
我赞同赵汀阳对于幸福的定义,有意义的生活和幸福的生活是同一的。换句话说,幸福最主要的命题还在于意义确实定和追求。每个人全部寻求自己存在的意义,那么每个人全部在寻求幸福的路上。
读者可能会疑问,傅老大没有妻儿,没有自己的小家,但她经过自己的忠实、善良维持了一个大家的其乐融融,使弟妹们全部幸福地生活。这也能算作是傅老大存在的意义:假如没有她的从中调解,她的弟妹们现在并不能找到所谓友好的幸福。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老大存在的意义和赵汀阳的意义并不能同日而语。追寻有意义的生活,首先是一个肯定个人的生活价值。选择何种生活也应该是个人的主观自由选择。傅老大的爱情是被破坏而不是她的主动选择,因为在梅好离开她以后,她一直还爱着梅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