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克隆是什么,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4、了解本文第一段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板书:克隆)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同学们的回答不够准确。谁能用一个词说说“克隆”给你的感受如何。(神奇)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弄明白:什么是“克隆”,为什么说它“神奇”。
2、板书:神奇的。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神奇的克隆》(齐读课题)。
3、过渡: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
二、检查预习:
1、即时点名开火车读全文,遇到难度的内容多找几名学生读。要求: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课间出示部分词语,指名读,适时正音
繁衍 、细菌、嫁接、例如、濒临、雌性、诱人、马铃薯、饲养效率
3、指名回答词义:“繁衍、细菌、嫁接、濒临、雌性、诱人、马铃薯”指导用不同方法理解:找近义词、查词典、练习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先找几生说,再归纳,课件出示,齐读: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克隆,揭示了克隆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神奇作用与重要意义。
5、指导分段: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小组交流,汇报。
(1)教师引读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课件出示:“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2)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
(3)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奇妙在哪儿?
(4)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5)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课件展示。
(6)读2、3、4自然段,体会克隆的神奇。
(7)交流第二个问题: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课件出示)
引用:引《西游记》中拔毛变猴的故事,生动形象说明。
释义:对克隆一词解释,简洁明了。
举例子:列举人们熟悉的生物现象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地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相机板书)
四、过渡:高等动物的克隆成功了吗?科学家们已经克隆出那些动物?克隆技术可以怎样为人类造福?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书写生字(写字时间到啦,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找出难写的字,并想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