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青春烙印_青春的“烙印”
我有两张照片是20多年前在辽宁省档案馆工作时拍摄的,并珍藏至今。 题图为档案馆技术室的同志1984年夏在沈阳北陵游园时的合影。另外一张是我和时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合影。这两张照片,引发我对往事无尽的回味。睹物思情,这里面,刻着我青春脚步的“烙印”。
梦回
屈指算来,我年纪已半百过三,在档案部门工作也有28个春秋了,而最初的8年就是在省档案馆度过的。8年,是档案馆这座珍藏着党和国家宝贵文化财富的殿堂给了我知识、力量,培育着我不停成长。忆往昔,历历在目。典雅的馆舍,楼前、楼后那伴随缕缕春风拂动的垂柳,散发着芳香的丁香花,结满枝头红里透紫的海棠。还有那心地善良、知识渊博、作风淳朴、默默无闻工作在这神秘的文件宝库内的同志们。调整案卷。查看库房的温湿度,伏案编写案卷内目、大事记,翻译满、日文档,编纂史料聚集……这些昔日的工作情景时常在我眼前再现,我又好像听到了技术室缩微摄影快门“咔咔”曝光时所产生的交响乐,看见了冲洗暗室中小红绿灯的闪烁,漂亮感人的联欢歌声“我爱你中国”也好像仍在馆内大厅里回荡……对过去的思念,就这么如画如梦时常在心底出现。
迷恋
1979年春,我20出头,血气方刚,因工作需要被调到省档案馆工作。报到时,分配我到档案馆技术室工作。老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向我介绍了技术室的工作情况及其它几位同志。当初我年纪最小,领导安排我做了一段复印工作后,又安排我从事缩微摄影、暗室冲洗等工作。当初技术室为科级建制,设党支部、党小组。我是中共党员,常常和同志们在一起学习、讨论、交流思想。伴随时间的推移,我对这里的自然环境、业务工作逐步熟悉起来。当初我感觉,这里的政治空气很浓,作风严谨,同志之间团结互助,和人为善、心同情真。我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加上个人的爱好兴趣,和对技术室优雅工作环境、良好齐全设备的深爱,逐步地迷恋上了当初我所从事的工作,也立志在这方沃土上不停耕耘,争取尽早结出丰硕的果实。
挚爱
曾记得,我对档案馆从陌生到熟悉,从感性认识到迷恋这里的事业。而心灵最受震撼的是,党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发扬。当初馆里党内相互称同志。领导和一般同志、上级和下级之间到处一致。对馆里的两位馆长大家全部很随便地称呼老孟、老马。同志之间也历来不称呼职务,即使是时任省档案局局长的吴俊杰来馆检验指导工作,我们大家也很亲切自然地称呼她为“老吴”。这是上下级之间思想感情融洽的详细表现。
当初事业还未发展,条件比较简陋,馆内用车破旧不堪,我们去省委参与会议、听汇报还曾乘南京的“嘎斯”货车呢!同志们登上车厢,席地而坐。从北陵到和平广场,大家一路谈笑风生,感觉很不错,没有任何怨言。
还曾记得,馆楼外两翼是我们馆内同志年复一年耕耘的田地。人拉犁,耕地播种。馆内全部同志齐心协力,汗水同洒大地。休息时我还曾和同事做过“压拐”的游戏。金色的秋天,院里果树上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同志们手提篮儿,欢歌、笑语,树上、树下,一片丰收愉快的景象。
还曾记得,是老馆长兴致勃勃舞起了东北大秧歌把联欢会推向高潮,赢得了掌声阵阵……
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档案专业在馆实习的毕业生们,时常将馆内老同志团团围住,诚恳地取经、问询……
拔河场上的加油、呐喊声直入云霄,男女老少齐上阵,摩拳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