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以后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指名读,齐读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索:诗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
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详细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
、读后问:这两句写谁?指导看图,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幅画表明什么时间?这幅画之前,牧童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指导了解“归来饭饱黄昏后”:这句讲谁?“添”是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归来”、“饭饱”两件事,“黄昏”表示时间。三个词,根据我们放牛啊、劳动啊的生活经验,你们以为应该怎样的次序?调整语序也是了解小说的一个方法。谁说说这句什么意思?
、后一句什么意思?
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和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她为何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假如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广和夜晚的静,。联络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以后跑终南山学道,你以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l三、多种形式练背诵。
l四、拓展:读相关牧童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明,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和音
l五、作业,把诗改写成短文。
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写清。
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为何要去草地,在草地发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动和心情。你还能够想想作者怎么看到这个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书牧童七八里宽广景三四声静
卧月明安详、恬静事
27古诗三首牧童教学设计
定州市大渡河小学
鲍晓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诵、背诵古诗。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约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二、教学关键、
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经过朗诵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愉快、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朗诵,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1.读准字音,通读诗词句,认识生字词。
2.查阅工具书,借助资料,搞清古今字音、词义的改变。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合适批注,并对疑点进行标注。
5.学生搜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童年歌曲节选,学生猜测歌曲的名字---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令人留恋的,童真童趣仍然会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今天,老师要率领大家一起走进古诗,回想童真。
出示27古诗三首,讲明学习第一首
二出示所见图片,回顾引入。
1.出示“牧童骑黄牛”的图片,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张图片以后会想到哪句古诗。
2.课件出示所见古诗,大家齐读,勾画“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