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文档名称:

鱼我所欲也的教后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鱼我所欲也的教后反思.doc

上传人:1314042**** 2021/4/15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鱼我所欲也的教后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
李桂芬
本文出自先秦诸子散文《孟子》,阐述了孟子“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思想和主张。教读本文时,学生出现了两次分歧。
一、学生的第一次分歧
教读本文,学生通过阅读、翻译,很快就了解了文章的字面意思,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引导点拨,也知道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的方法。相比而言,关于文中第一段的论证层次和论证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了分歧。
要理清论证的层次。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后,
接着从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最后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保有本心,所以能“舍生取义”。
2、要明确论证的方法。首先从正面讲道理——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接着从反面阐述观点,一方面说“贪生”,一方面说“怕死”的情形,一个人如果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贪生怕死),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时,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令人不齿之事。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显而易见,因此这里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学生的第二次分歧
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说”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只有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然而对“什么是‘本心’,什么是‘义’”、“‘万钟’这个例子与‘舍生取义’有何关系”这些问题时,学生又有了疑问与争议,学生发言虽踊跃,但已经偏离我预设的情况与答案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暂时放下这一问题,变探究法为讲授法,从孟子的“性善说”讲起,即人性里天生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而“羞恶之心”又是“义之端也”,所以只要保有“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得住考验,否则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就会“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