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周易导语:我的易学观―――平衡易什么是易?按古老的造字术结构原理来看,易是一个会意字, 什么是会意, 就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了某一种事物的意象以后推演出来的字。易字是由象形字日月组合形成的会意字。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了太阳(日) 和月亮(月) 的出没的规律以后, 创造了象形文字日字和月字, 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运动规律用一个图形上日下月来表示。表示这种现象的状态称为易状态, 也就是易字的开始, 指代一种事物运动规律和发展规律的变化和变迁。所以, 最早的易字是代表星体日月运行规律和自然规律变化的一种现象。在后来, 随着古人对生活的认识增加和理解, 把这种日月运动规律的现象引申进入生活里面做为一种生活变化的运动规律, 所以, 易字开始有了新的引申意思就是除了日月变化规律以外, 也特指生活里面的移动和变迁。这2层意思按社会发展过程来看, 比较符合自然现象和生活发展规律。通过社会发展历史来看, 这个过程应该是在三皇五帝时期形成的文字解释。由此造字的因果来看, 我们就得出了易字的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1】日月的变化规律, 天体运行的一种状态和现象。【2】进入人事变化和移动的一种推演过程。【3】对光阴(太阳和太阴) 的一种感悟, 形成的时间论。所以,易――包含了时间记录, 空间显示和人事变迁过程的全面理解形成的一种感悟和状态。这就是易字最初真正的解释和理解,如果说日月变化和光阴理解是先天形成的,那么人事移动变化就是一种后天形成的( 比如: 春去秋来是变化, 人由小到老是变化, 从生到死也是变化)。由此我们会发现, 其实易字就是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综合体。所以, 易分三易本来应该是(1) 日月交替变化之易【空间论】(2)时间运动规律之易【时间论】(3 ) 人事变迁移动之易【物质论】。当时根本应该没有那些所谓大师论的那些什么不易, 简易和变易之说也。从周朝文王开始的时期, 易理体系就发展到了鼎盛时代, 群雄并起, 人才倍出, 易文化体系形成了一套大可以平天下, 中可以治国安邦, 小可以齐家立业的易理知识体系。其易理体系影响之大,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也。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都对易的理解和认可度大幅度提高, 尊称为“周易”( 周朝的易现象), 虽然有一些大师说“周易”的周是指周全和圆满。我觉得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是从历史角度出发好像有一点牵强了。自从周易体系从周朝以后成为了安邦治国的必须学习的知识体系, 可惜易是一种变化, 需要感悟和理解才能有所收获的知识体系, 很多人没有办法继承和发扬这个理论体系, 才把学习易理这种体系的人定成为 3个过程―――学习易理不容易( 不易), 但是学习会了很简单就能达到目前( 简易), 无论怎么学习都必须明白易是一种通透时间空间和人事变化的一种瑰宝( 变易)。到了儒学家的手里, 才把学习易作为一种跻身贵族的阶梯和一种手段。把易称为“易分三易”之说的不易, 简易和变易。所以从春秋开始, 无论什么学派的知识分子都必须学习和领悟易的变化之理做为一种知识产权来利用。形成:【善谋者, 无人不易!】【善易者, 先易其心!】的社会现象。就这样, 我们才看到了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和后期孔子的(周易十翼)等等, 以及儒学大家朱熹和程颐等等对易的见解和领悟。这就是易的魅力度和影响率。易学, 在远古时代, 三皇五帝之首的卦王祖师伏羲氏发现了龙马出图, 神龟出书。河图的出现指的就是指黄河流域发现河图。洛书的出现指的就是黄河流域中游的洛河附近。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 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 574 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 79 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 沿途汇集有 5 条主要支流, 较大的支流在上游, 有湟水、洮河, 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 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 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周易》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八千年前左右,有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图洛书”演绎出阴阳八卦。据研究, 河图即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图, 洛书则是龟甲卜文。龙马负图是“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 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周易• 系辞上》记载: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 顾命》伪孔安国传谓:“伏羲王天下, 龙马出河, 遂则其文以画八卦。”传说的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是有根据的, 从8000千多年前到一万年左右是人类文明起源的说法也是有依据的。这里, 做历史断代工程研究的学者们根据与黄帝相关的历法记录, 利用高精度“瑞士星历表”( Swiss Ephemeris )软件来计算、分析和确定黄帝的历史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