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测绘工程方案设计一、工程概述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是武汉市的一项大型建设工程。它的建成, 将对改善和缓解武汉市的市内交通状况, 深化武汉市的改革开放, 优化武汉市的投资环境, 树立武汉市的特大城市形象等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它分期建设, 第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二期工程已进入勘测设计阶段,本工程就是为满足二期工程建设所需的测绘工程。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工程位于武汉市城区, 包括东段和西段:东段从武汉教育学院印刷厂起向东沿, 解放大道、武黄路至湖北省皮毛加工厂,全线长 7. km ;西段从省水利局修配厂起向西沿解放大道、工农路、汉宜路、 107 国道、吴南路、环山路、三环路至东西湖区委党校以西约 1 km, 全长 。按设计要求, 测区范围面积约 5 平方公里左右。因测区位于武汉市城区, 交通便利, 将有利于 GPS 测量的调度和精密水准测量及测图工作的进行。二、工程施测基本原则和布设方案 1、工程施测基本原则根据该工程的性质和特点, 为高精度, 高质量, 高效益地完成该项工程,我们采取的工程施测基本原则是“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经济合理,一网多用”。即参照同类工程施测的经验,采用当今测量的高新技术和观测手段,如 GPS 精密定位技术, 精密数字水准仪测量技术, 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技术, 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化成图技术等, 依据国家有关的测量技术规范, 进行设计和施工, 并做到和第一期工程的连续性, 同时满足该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放样、工程维护等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 做到一网多用, 保证工程竣工后的变形监测的精度需要,做到一定的精度储备,也可节省工程费用。该工程主要包括多功能多用途坐标框架基准网的建立( 含平面和高程两部份)以及沿线的 1: 500 带状数字化地形图的测量。本工程的顺利完成, 将为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工程的工程设计、施工放样、工程维护等提供基础的高精度测绘保障。 2 、布设初步方案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 GPS 控制网拟按东西两个分区布设,先布设 GPS 框架网, 再布设次一级的连续基准控制网, 并把东西两个分区联结起来, 并适当联测一期工程的 GPS 点, 使一号线一、二期工程的控制网联为一整体。并联测部分武汉市城市控制网点, 做到与其融合和匹配。数据处理时进行整体平差。布设初步方案为:(1) 拟布设 GPS 框架网点(按 B 级精度要求) 25 个左右(见图 1) ,其中,新布设 16 个,联测高级已知点 7 个,一期工程点 2 个。(2) 东区新布设 C级 GPS 基准点 14 个左右( 见图 2), 西区新布设 C 级 GPS 基准点 20 个左右(见图,为了工程不同阶段的使用,把 C级 GPS 点称为基准点网点)。()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约 40 公里,也分东、西两个分区(见图 4和图5)。(4)1: 500 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参照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工程勘测范围图内范围实测, 约为 5 平方公里。以上是我们的初步设计, 布设足够数量的 GPS 点, 这不仅有利于工程施工放样、工程维护的需要, 而且在测图时不需要加密一级导线直接做图根导线即可,节省了测图的费用,可谓一举两得。至于点位的实地标定, 将根据实地踏勘情况, 按网形最优、费用最省、满足精度和可靠性指标进行优化设计, 最后和甲方一起共同确定。三、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1 、平面控制资料在测区内有武汉市城市控制网点,属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度带, 中央子午线经度 114 °, 特别是位于武汉大学测绘校区的 GPS 常年国际跟踪站的坐标, 拟作为本次 GPS 控制网的点位约束基准和解算高精度基线的起算点。以及联测部分一期工程的 GPS 控制点也纳入到该网中整体平差。 2 、高程控制资料利用武汉市内现有的测区附近的国家高等级水准点(一等或二等) ,利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联测至测区,作为本次高程控制网的高程基准。高程系统属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地形图资料测区现有的地形图等资料, 可供 GPS 测量和水准测量时图上设计、选点踏勘以及测图时的控制网加密等工作设计时参考。四、作业技术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国家测绘局, 1992 年( CH 2001-92 );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97 ) 、《城市测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 8-99 );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91 ); 5、《1: 500 、1: 1000 、1: 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T 17160-1997 ); 6、《1: 500 、1: 1000 、1: 2000 地形图图式》( GB/T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