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古人是怎样起草公文的-word资料(精).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人是怎样起草公文的-word资料(精).doc

上传人:huiwei2002 2016/6/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人是怎样起草公文的-word资料(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人是怎样起草公文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2010-04-15 18:24:54 阅读 55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古人对公文起草人员的一般要求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自国家产生以后, 公文一直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 起草公文历来是秘书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夏、商、西周三代, 负责起草公文的是史官, 由于当时有文化的人很少, 史官总是由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来担任。正如夏曾佑先生《中国古代史》所说:“周制, 学术、艺文、朝章、国故, 凡寄于语言文字之物, 无不掌之于史。故世人之咨异闻、质疑事者, 莫不于史。史之学识, 于通国为独高。”春秋战国以后, 史官地位逐渐衰落, 历代朝廷公文先后主要由左徒、御史、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秘书官员起草。起草公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历代统治者选用秘书时, 对秘书人员撰写公文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擅长公文写作者是“稀缺人才”。东汉末年的陈琳, 曾任袁绍的记室令史, 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著名公文《为袁绍檄豫州》, 此文写得辞气凛然、雄风飒爽,将曹操骂得狗血喷头,显示出公文写作的极高水平。曹操打败袁绍后, 因爱慕其才, 不计前嫌, 让他做了自己的秘书。宋代选拔秘书一度重经义、策论, 不注意考核写作能力, 致使朝廷缺乏起草公文的专门人才。为此大臣们上书皇帝: “今进士既纯用经术, 如诏诰、章表、赦敕、檄书、露布、戒谕之类, 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缺者, 若悉不****试, 何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 ”朝廷采纳了这项建议, 在科举考试中特设“宏词科”( 后改称“博学鸿词科”), 专门选拔文字秘书,“试者虽多, 所取无过五人”。南宋时, 报考此科者还须提供自己写作的“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等 12 种常用公文各两篇, 才能获准参加考试。除了国家在选拔文字秘书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 一些学者也从理论上对公文撰写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如南北朝时期的文章学大家刘勰就对作者提出四条要求:一是“积学以储宝”,即平时要多读书,丰富学识,积累资料;二是“酌理以富才”,即善于思考,辨明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能;三是“研阅以穷照”,即多研究思考生活阅历,以获得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深刻理解;四是“驯致以怿辞”,即多多训练、陶冶健康的情感,以达到文辞优美。二、古人对公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古代公文是指朝廷、官府( 及其主官) 在行使职权、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文书。与现代公文一样, 古代公文也有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之分,无论是君主下发的制、诰、诏、敕,还是臣子上书的章、表、奏、议,公文与其他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差别主要在于它的实用性。虽然从先秦到明清我国公文的文风发生过一些明显的变化, 但是历代有作为的帝王、严肃的学者和清廉务实的官员, 对公文写作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汇编《尚书》就提出公文“辞尚体要, 弗惟好异”。就是说,文章的语言一定要体现文章主旨和要点,而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曹丕的《典论· 论文》将文章分为四大类, 并指出它们在写作上的要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也就是说, 奏议要求语言规范, 书论要求说理充分, 铭诔要求内容实在, 只有诗赋才追求文采的华丽。唐代文风改革的领军人物韩愈力主“文以载道”, 坚持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