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5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变态心理学
1
.
主要内容
概述
心境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
心境障碍的病因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2
.
第一节 概述
一、 心境障碍的由来和历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Hipcrates曾描述过抑郁和躁狂心境。当时两种心境被视为同义Soranas则指出躁狂和抑郁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公元1世纪,古希腊Aretaeus推测躁狂与抑郁可能属于同一种疾病。公元6世纪时,Trallianus提出,躁狂是抑郁发展到狂乱的状态,是抑郁的严重阶段。
1845年,Griesinger描述了躁狂和抑郁的相互转化。
1851年,Farlet提出“循环性精神病”,第一个明确指出躁狂和抑郁的连续循环是一种疾病实体。
3
.
Flemming 在《精神病理学和治疗》一书中对原发性心境障碍与伴有智力缺损的原发性精神病作出区分。
1882 年Kahlbaum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 
克雷丕林参考Neumann的纵向病程分类法,依照病程是否进行性恶化,将内源性精神病一分为二,即躁狂抑郁症和早发性痴呆,这就是著名的克雷丕林二分法。直到今天,克雷丕林二分法在精神病学分类学中仍然有着最权威的影响。1896年,克雷丕林正式明确把躁狂和抑郁划为一个疾病分类单元,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4
.
二、 抑郁症与正常的抑郁
1. 正常的抑郁
抑郁的积极作用:
①轻度的抑郁从长期来看有适应性的功能;
②抑郁可以使人面对一些平常试图避开的思考和感受。
抑郁是从正常到异常的一个连续体,而且在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5
.
(1)哀伤(grief) 
失去所爱的人,以及其他形式的丧失,如地位的丧失、分居或离婚、经济的损失、失恋、退休、第一次离家、失去友谊,甚至宠物的走失也会使人产生类似哀伤的情绪。
哀伤期,当事人会对外界事情失去兴趣,沉浸于对美好过去的回忆中。但回忆不断重复后,会渐渐失去引发痛苦的能力——一种反应消除的历程。
弗洛伊德对哀伤和抑郁的区分——他认为前者是对丧失的正常的和有意识的反应;后者则被假定是由于把对所失去的人的无意识的矛盾和敌对情感转向自己的结果。经过几周或几个月不定的时期后,个体对外界的反应能力逐渐恢复,哀伤减退,重新恢复对生活的乐趣。
一般认为居丧反应在半年到一年内可以完成。如果哀伤的症状持续超过一年,则应寻求专业治疗。
6
.
(2)其他正常的心境变化 
有研究指出,50%的女性在婴儿出生后曾体验到至少是轻微的抑郁发作,其中10%出现严重的抑郁反应。
研究者认为,怀孕和分娩后激素的重新调整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心理因素也起重要作用,可能反映了长期的预期及努力后的一种失望,或是作为父母的个人对婴儿的预期没有包括某些现实的层面,如对婴儿的照料、婴儿对母亲的依赖等,因而导致了抑郁。
10%的产妇会出现严重的抑郁反应,应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并应予以积极的治疗。
7
.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五大疾病,而且很快会升至第2位。
—。
西方国家抑郁症患病率为3—20%。
美国每年有1100万人患抑郁症,每年因抑郁症所造成的损失超过200亿美元。
躯体病人中符合抑郁障碍者高达25—64%。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的激烈,当今社会的抑郁问题日益突出,我们熟悉的很多公众人物,也因为患上了抑郁症而饱受煎熬,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若将轻型抑郁包括在内,抑郁症状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相当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7倍多。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而到2020年时,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最大疾病。
8
.
抑郁症在我国的特点:
知晓率低:多数抑郁症状并未引起重视,约30%的患者从未诊治。
识别率低:漏诊者高达60%。
治疗率低:综合医院就诊中,接受合理治疗者仅10%。
9
.
什么是抑郁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按字面应译为重性抑郁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Ⅳ)(颜文伟译,1994) 也译为重性抑郁障碍。 
此译法容易与疾病严重程度的轻、中、重度混淆,引起误解。实际上在此诊断名称下,包含了轻、中、重度抑郁障碍,因此在此译为抑郁症。同理,将major depressive episode译为抑郁发作。 
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抑郁发作,期间没有躁狂发作,被称为抑郁症,它也被称之为单相障碍。
发病率很高,在美国,一年中的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