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我教《搭石》
黄山市祁门县祁山小学 康琰琰
《搭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作者以“搭石”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淳朴画面,走出了“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也踏出了“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的情。隽永篇章里语境颇耐人寻味,这“耐人寻味”与不同的人,寻的“味”当然迥异。与文学赏析者,他则循着“文采味”一叹笔触清新,与我一个语文教师,又将寻其何味呢?寻的是教学本真——“语文味”。文本的遣词造句处彰显着儿童言语的生长点,然语文课堂上篇章格局则滋养着儿童言语的生长。唯有孩子在语境指导中触摸到言语的温度,触摸到言语的表达,这才是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
“寻一支船篙”
生长1——指向文本关键处
课堂伊始,先检测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再轮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文读了一遍,你们了解搭石是什么?”
“搭石是一排摆在溪水里让人踏的石头。”
我欣喜于学生的回答,刘章爷爷在课文中写到:“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这么长的一句话,是对搭石的详细表述,而学生的回答则是针对表述的一种概括性语言。他们没有找到语句去读语句,而是将文本进行了言语的提炼。这叫什么?这叫理解。因为理解了,才有自己的言语描述。阅读的核心就是理解,我让孩子们把“搭石是一排摆在溪水里让人踏的石头”这句话写了下来。
“是的,搭石就是一排石头,简直太普通,太平凡了。在你我的眼里,这没有什么可写的呀?在作者的心里是不是也有同感呢?”我“故弄玄虚”。
学生却“语锋一转”:“在刘章爷爷的心里,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吗?作者是这样说得吗?”我心里一阵窃喜。
“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学生向我摆“证据”。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被“说服”了,让学生把这句话也写下来。
这句话就是文本的关键处,老师有语文专业水平,一读就明白,学生不一定会关注这句话。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指导只停留在泛泛地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读一读,悟一悟,而没有用语文专业知识指向文本的关键处,引导孩子在关键处推理字里行间隐含的“语文洞天”,试问孩子的言语生长点将立于何处?假设是这般教学,有素养的家长都可以教孩子学课文,可学课文果真是学语文吗?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应当是在学课文中专业指向性指导和找准学生言语的生长点,寻一支船篙,指向文本关键处。
“探一文节点”
生长2——建立语篇结构
“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那风景里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又会有怎样的情呢?”我让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自己找自己画,也可以做简单的批注。
寻得一支船篙,已经带孩子站在“家乡的一道风景”处了(文本关键处)。但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何让他们在文本中自由漫溯而又不游离于言语生长呢? 我们来看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