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草叶”诗情
2004年中秋节前夕,著名诗人叶文福又一次回到家乡赤壁。在这之前的4月份,他已回来过一次,那次,他在家乡度过了他60周岁生日。对他来说,这60周岁生日来得非同寻常。他自前年身患癌症以来,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死神差点没能让他跨过花甲之年的门坎。他说,是诗的留恋,是诗不让他死,是诗挽留了他,因为诗,他还必须活着!“赤壁生赤子,赤壁是我故乡!”从这11字的诗句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在这两次回家的言谈中,更能理解到诗人心中那份深厚的家乡情结。他不能不回家看看,他要在重新赢得的生命时间里,在“赤壁,中华诗词之乡”这块牌子上,深情镌刻:一个诗人关于“诗与故乡”的赤子情怀!
这个中秋节所对应的公历时间是9月28日。在9月26日,我接到市广播局总编室主任姜洪的电话,才得知诗人回来的消息,姜洪请他吃饭要我去作陪。我与他见面的第一惊奇是他脸上的气色明显好得多了,不像前一次见到的,因大病初愈,脸色有些灰蒙蒙的,很憔悴。他穿一件深蓝色旧式衬衣,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穿蓝色衣服,难免有一种新奇感。他人虽然苍老很多,但只要看到他那宽厚的肩膀所展现出的强健,即可判断他的身体状态已真的恢复得很好了。我从心底为他的康复而庆幸,便一连声送去“祝福”。席间,大家少不了的是一番天南地北的畅谈。叶文福还询问了我创办“赤壁经济研究中心”的情况,我简单地谈了自己很想从经济的角度来思考、挖掘、弘扬赤壁文化的思路,以此来做一点有益于赤壁发展的事情;我还说到自己很赞赏这样一个观点:在人类社会,一切经济现象的出现,归根结蒂都是文化的选择。我还进一步说到,一个人既要热爱生活,也要学会创造生活,我创办赤壁经济研究中心,也应该是在创造生活吧
!他很自然地认同了我的观点,并给了我努力的鼓励。
据他自己说,至今他也没有手机,也不会使用手机,中秋节那天我有两次想向他表示节日的问候却没有办法联系。一直到9月29日晚9点多种,我接到朋友丁纬的电话得知,在当晚,市委书记龙良文等几位领导去神泉山庄宾馆拜访了叶文福,并共进晚餐。丁纬告诉我,第二天一清早叶老师要返程回京,要我马上赶去宾馆,好与他话别。时间已没有余地了,我不能不去……
回想起来,这年岁也过得真是快了,转眼间,我与诗人的最初认识已过去
20年了。那时,我不满30,他也不到40。那个时候,我是怀着“仰望崇高”的心情,有幸一次次聆听诗人关于“诗的教诲”。不到40岁的叶文福正值创作的巅峰年华,他创作的《祖国啊,我要燃烧》、《天鹅之死》、《将军,不能这样做》、《我是飞蛾》等作品震撼文坛,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诗坛上的一名现实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诗人凭高视远,总能从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性的高度,很敏锐、很机智地发现诗的主题。他的诗歌创作,有着对力量、意志、光与火和英雄情怀的特别崇尚;他的笔墨意气,总是在逼近一种自然气慨和生活气魄以及艺术气韵的完美融合。由于他很精当、很巧妙地利用了汉语言节奏如流漩而极有情感张力的美学特点,他的诗总能在浩荡、磅礴的音律载动下,让读者去领略诗的万千气象。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诗便有了一种超迈遒劲、生气凛然的自我表现风格。
是恨,还是爱,诗人都不会吝惜炽烈的诗句。比如,当你读到他的《祖国啊,我要燃烧》、《我是飞蛾》等作品时,你的情感不能不被其中燃烧的诗情所燃烧。你的脑海里甚至会幻化出这样的场景:在某个时空,因受到某个物象的偶尔激发,一时间,诗人完全不能自已:他时而梦游天姥,时而愁坐书室,时而脱帽露顶,时而高歌取醉……倏然,一道电光闪过,天边雷霆震怒……霎时,”洞天石扇,訇然中开”,只见自天而来,诗句翻滚,诗情奔腾,诗笺上,化出一条惊涛起伏的河流……你再看时,诗人正经历着一种犹如被摧毁、被熔冶的痛苦,泪水潸然,脸色惨白,浑身陷入长时间的战栗,在浑然忘我之境中,诗人久久不能回到现实中来。这样的场景使人不仅能感受到一首伟大诗作的诞生过程,而且,你还能感受到一个性情张狂、风骚独领的“诗坛骄子”的诞生过程
!
诗人曾经创造了中国诗坛的“叶文福现象”,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我们忽视了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深入探究。对此,我们也不好问责于诗评家们。当今时代,我们并不缺失“诗评文学”,我们缺失的是“诗评哲学”。失去了”哲学慧眼”的诗歌评论好比一堆破败不堪,缠绕无序的渔网,很难提得起来,即便提得起来,也张不开网目。
我曾有一个埋在心中多年的愿望,但苦于一些原因,一直没有说出来。作为“中华诗词之乡”,作为诗人梦牵魂绕的故乡赤壁,应该有一个“叶文福诗歌创作研究学会”,或者说,至少也应该组织一些研讨活动。话说至此,感慨颇多。在叶文福的指教和引领下,赤壁成长起饶庆年、梁必文、叶向阳等一批较有影响的诗人。是啊,为了诗的故乡,为了故乡的诗,诗人倾情太多,正如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