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蚂蚁”“水煮鱼”.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蚂蚁”“水煮鱼”.doc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2021/4/2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蚂蚁”“水煮鱼”.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蚂蚁”“水煮鱼”
  摘要:“蚂蚁”这一意象不仅是徐则臣对“京漂”生活和情感状态的隐喻,也是作家本身曾有过的漂泊感受后的自身认定,这种身体介入式叙事姿态,为时下的底层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创作经验。“水煮鱼”系列意象是对北京这座城市的隐喻。它的魅力在于对“京漂”精神世界的颠覆和期许,但城市物质因素的抵触与干扰不断阻碍着“京漂”们精神上对都市的皈依,在“城与人”的叙事张力中,徐则臣笔下的“京漂们”无一不在城市的边缘无望的游荡。
  关键词:“京漂”;蚂蚁;水煮鱼;北京
  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6-0083-03
  
  一、蚂蚁:身体在场与情感亲历下的底层书写
  “蚂蚁”是徐则臣“京漂系列”中的意象之一,也是徐则臣笔下唯一一个能指含义清晰的意象,作者于作品中直接说出了“蚂蚁”的指代内涵,即那些生活在北京市区的外围,包括海淀的高校周边、中关村、蓝旗营,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车站、小饭馆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假证制造者、盗版光碟的贩卖者们。
  作者用“蚂蚁”的意象隐喻“京漂”,恰到好处地展现出这些城市边缘人在大都市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焦虑。在《啊,北京》中,故事的讲述者,小说家“我”与边红旗一样,没来由地喜欢北京,“觉得自己像只蚂蚁,和一千多万只其他的蚂蚁一样。蚂蚁太多了,拥挤得我找不到路了,找不到也得找,不然干什么呢。”我是众多“蚂蚁”中的一只,一千多万只,像“我”、边红旗一样的京漂数量之庞大令人咋舌。不仅数量多,而且他们体积渺小、力量薄弱,像蚂蚁淹没于丛林,“京漂们”的方向和路线也很快就被都市裹挟得无影无踪。可尽管方向模糊,虽然前途迷茫,但他们步履依旧坚定地向前,如同蚂蚁攒积粮食,要背负大于自己体积数倍的食物踯躅前行,“京漂们”背负着生存的压力,固守着原有的坚持,寻寻觅觅。“找不到路了,找不到也得找,不然干什么呢”,这是“京漂们”唯一的生活指向:继续寻找已经早已找不到的前进之路,不然就会无所适从。
  而这份要融入北京的坚定与执着来自于“京漂们”对于北京没来由地喜欢。即使边红旗为了在北京能够生存下去而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去蹬三轮车,甚至最后说服自己去干贩卖假证的勾当,他仍然“莫名其妙地希望在这里生根发芽,大小做出点事来”,仍然涌动着满腔诗情,奋然地抒情“啊,北京”。即使无家可归、四处流浪(《跑步穿过中关村》),还是执着地坚守北京,迈着轻快而坚定的步伐,跑步穿过中关村……也许正是在这种对北京莫名爱的驱使下,数不清的异乡人抛别了故乡小镇,从四面八方涌进了首都,于是,“蚂蚁太多了”,多得数不胜数。谁也不知道这种对北京莫名的喜欢源于何处,甚至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正是北京之于这些异乡人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使他们急切地要融入这座城市,于是,“京漂”们在这座都市的灰色地带像蚂蚁一样卑微地劳作着,攒积着粮食。他们从事着非法的买卖,时刻警惕着不被警察盯上,与他们做买卖的有学生、平民,还有公务员、大老板,他们为阳光下的道貌岸然者制造着继续在这个城市中逍遥下去的伪装,却永远无法给自己颁发走出阴影、融入城市的绿卡。
  可是结果如何?每天过着“***、吃饭、睡觉、警惕着不被警察盯上”的“正常”生活的“我”,于厌倦与毫无期待中升起一种感觉,“一个人在这浩瀚无边的城市里待了无数年,还将再待无数年。一个人像一只蚂蚁。像沙尘暴来临时的一粒沙子。这种多愁善感的时候我就特别感谢子午,他在我身边;但同时也为此愤怒,他也待在这里,是一只蚂蚁旁边的另外一只,是沙尘暴中一粒沙子身边的另外一粒。我的表弟,像我一样,早早的被这个城市淹没了。”(《天上人间》)作品中的“我”比陈子午、边红旗在北京漂泊的时间更久远,如果子午和红旗没有因为死亡和返乡中断了北京的漂泊,那么他们也会和如今的“我”一样,像一只蚂蚁,这只蚂蚁若干年后还是一只“蚂蚁”。而若干年后的“我”早已没有了初来北京的悸动与惶惑,丧失了原有的梦想与信念,对未来的担忧取代了以前的期许,对现在生活的厌倦模糊了曾经的新奇。迷茫、无措、无奈、厌倦交织下的焦虑侵袭了来京已久的“我”。这种焦虑其实是“京漂们”自始至终的漂泊感。从曾经怀揣梦想、步履坚定地闯入北京直到如今或是像“我”一样的继续着无望的生活,或是如子午的死亡,亦或是像边红旗似的被迫返乡,自始至终,蚂蚁还是蚂蚁,“京漂”之于“京漂”就是蚂蚁旁边的另一只蚂蚁,沙粒身旁的另一颗沙粒,依旧渺小、卑微、背负着生存的重压,生活没有转机,毫无变化,每个“京漂”自始至终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无根的漂泊”,伴随而来的是精神的无可归宿。

  在作品中,徐则臣对于这种精神无所归一的漂泊感的书写既不是高蹈的宣言,也没有经过观念的提纯与筛选,而是源于作家身体在场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