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docx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1/4/20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目标:1、经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经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经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设计:1、本文学习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照多个标准: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搜集;重视创新。因此在详细的讲课过程中,将关键是两大步骤: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部署选择;学习研究结果的展示。更主要的步骤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见解及看法产生疑问聚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老师一方是:部署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结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老师能够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含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关键的是提倡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求资料。
  教学关键:人物塑造,尤其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课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法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处理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经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搜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绪;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当代观念加以审阅。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弟兄的斗争,因为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加讨论,我们来共同处理有些对课文了解的问题。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1“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全部有,即使内容不一样,通常全部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它各事尤其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她的这种政治主张,经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相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反了“春秋大义”。
  ②左传反应的是儒家思想,现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左传叙事具体完整,小说性强,善于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③司马迁、班固全部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3郑伯克段于鄢
  ①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②“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和周天子同姓;“克”,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和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法。克,又有“能”义,盖由此而引申。“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三个字,表示了三个意思。一、共,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共,国名,在今河南辉县。二、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样“一、二、三、四”来表示,而是“伯、仲、叔、季”来表示,或是“孟、仲、叔、季”来表示。三、段,是名。“于鄢”,介词结构,这里做补语。这是和当代汉语不尽一致的,当代汉语常把这种法在状语的位置上。鄢,地名,为郑武公所灭,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③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她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初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初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3、部署阅读及思索问题:
  1)朗诵课文不少于5遍,处理生词及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
  ①恶之:恶:动词,厌恶,不喜爱。译“于是姜氏就厌恶她”。
  ②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岩邑:险要的城邑。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