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诵读经典(二)》学案
【课程介绍】
本节课,老师将带你进入诵读的第二个阶段:学会诗歌和散文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进而理解诗歌和散文的内容,并且对诗歌散文的意象和意境有所了解,体会诗人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在诵读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课程内容】
初中阶段的训练要点
四、诵读经典
诗歌的诵读
?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抒情性强,语言凝练,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音韵
和谐,因而最适合诵读。
好诗不胜数,我们怎样诵读诗歌呢?
首先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例如:艾青的《礁石》第一节: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这首诗的韵脚是“ai”,对于韵脚的字“来”“开”,诵读时语音要丰满,不能让它轻易地淹没在诗句之中,否则其节奏感会受到影响。
诵读诗歌,一般来说,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停顿,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要停顿,如上面画“|”的地方。诗歌的节奏,就是由词语间的有规律的停顿和声音的轻重高低组成的。读一读《三角帆》中的这几句诗:“见过海的,/没|见过海的,/都把海|想得十分蔚蓝,//扬过帆的,/没|扬过帆的,/都把帆|想得十分浪漫。……我们的海|总是很帅,/我们的帆|总是洁白……”我们会发现每一句或每一行诗里,停顿都有一定的规律,这样读起来就有节奏感。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
其次,要运用想象,读出诗的意境。例如《最后的飞翔》:“为了最后的飞翔。/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盘旋着,盘旋着/一圈、一圈一圈……/向着大海倾洒无尽的柔情!”诵读这几句时,你眼前是否出现了一只受伤被缚的鹰,它为了飞向蓝天,甘愿忍受剧痛的悲壮情景?读出意境,就要把诗人对生命的体验、对诗中所写事物的情感读出来。这就要借助想象了,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要看到他所看到的,要想到他所想到的,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这时,你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你自己会感动,也会感动别人。
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个体的情感基调也很重要。朗诵时,是深沉坚定,还是悲愤凝重;是喜悦明快,还是豪放舒展,要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来确定。比如:《樱桃》一诗中的那位老人,把樱桃树栽在路边,想让它在枝繁叶茂时造福路人。诵读时,要选择喜悦明快的基调,才能读出老人“樱桃是我种的”其中的自豪感。而在读《人 年龄 生命》时,则要选择悲壮、坚定的基调,才能表现刘胡兰坚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另外,在对有些字音的处理上,诗歌的诵读不同于其他文体。比如:在普通话中,儿化音的读法一般读成一个音节,如:
“花儿(huār)”,但是在诗歌诵读中有时要读成两个音节,如:“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问好”中的“花儿”要读成“huā ēr”。这是因为“儿”在诗句中是一个音节,这样读可以突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生活的格言》
我问自由的风,
我怎样才能年轻。
嬉戏的风儿对我说:
“像烟和风一样轻灵!”
我问广袤的海,
什么是生活最伟大的格言。
喧闹的大海对我说:
“要像我一样永远奔腾澎湃!”
我问高天的太阳,
我怎样才能发出比朝霞更明亮的光。
太阳没有回答我,
可我的灵魂却听到了它的回答:“要发光!”
这首诗题目是“生活的格言”,然而内容却并非是“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