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王小波:化腐朽为神奇.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小波:化腐朽为神奇.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小波:化腐朽为神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小波:化腐朽为神奇王小波论:化腐朽为神奇的想入非非张远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小波给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李银河的一封情书, 写在五线谱上, 他是这样开头的: “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 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 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李银河说: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我虽然不是女人, 也被这朴素文字中的诗意、温情乃至机智和幽默所打动了。出于一种直觉,我相信如此至情至性的人, 必能写出至美之文。于是抱着这样一种期望, 我读完了王小波已经出版的全部作品──《时代三部曲》、《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地久天长》、《黑铁时代》。读完后, 我对王小波被人称为“文坛外高手”感到奇怪。写了不少好作品,也发表了不少,为什么还在“文坛外”?而有些人没写什么值得一提的作品,却常常自称“我们的文坛”。后来想起一则笑话, 有个作家外出住旅馆时被要求登记。问:什么单位的? 答: 作协。问者听声记字儿:“职业: 做鞋。”于是我明白了, 王小波不曾加入“做鞋者行会”, 于是推崇他的人只好说“真正的高手在文坛之外”。因此, 国内“文坛”对这位“文坛外行”的英年早逝及其遗作保持沉默, 表现出所谓“批评的缺席”。既然“内行”缺席,我这个与王小波同道的外行就决定也做一回不速之客,写一篇本不必由我写的“文坛外”评论。不少人认为王小波的小说不如他的杂文随笔,而王小波则认为, 他最好的作品是小说。我同意王小波本人的意见, 我认为过度地吹捧, 极为廉价地奉送“诗人”、“学者”、“思想家”之类的荣誉头衔, 是对王小波本人的不尊重。王小波的杂文随笔也许比他的小说更令当代读者解气, 但解气与否不是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高低的恰当标准。未来时代的人们, 在时过境迁之后, 将不再能感觉到王小波的杂文随笔有多么解气,因此他们必将更看重他的小说。另外, 王小波没有写出杰出的诗篇( 而当代中国有许多真正的诗人写出了杰出的诗篇) ,认为他有诗人气质则可,称他为“诗人”就过于勉强。王小波的学问也算不上很大, 称之为“学者”也不够实事求是。王小波的思想更缺乏足够的独创性, 他只是用一个合格的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在普及一些公认的现代常识,因此,誉之为“思想家”是对真正的思想家的贬低, 而且不利于当代国人在思想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只能助长业已病入膏肓的浮躁和不自信。我认为, 王小波就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杰出小说家, 而如果天假以年, 那么他还会更杰出。所以我虽然读了他的全部作品,但本文不谈他的杂文随笔,而专谈他的小说。一、“发愣”的王小波我不懂也不喜欢研究小说的结构,我读书喜欢找有趣的东西。一篇结构再完美的作品, 也未必有趣。而事实上有些挖空心思把小说结构弄得十分复杂的当代作家,却有一颗“枯燥的灵魂”( 狄更斯) 和无趣的文笔。一般来说, 有趣的往往也有益于身心。枯燥的作家只会把肉麻当有趣。肉麻有余而有趣不足, 正是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的通病。即便在当代作家立志做有益文章的那些探讨“世道人心”的文章里, 有益的东西也极少。而“有趣”这种东西, 在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就更为罕见了。但我竟意外并且惊喜地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发现了一座有趣的富矿。他在《红拂夜奔〈序〉》里曾这样宣布: “这本书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 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 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 对于另一些书来说, 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在《我的精神家园? 自序》中他又认为:“看过但丁《神曲》的人就会知道, 对人来说, 刀山剑树火海油锅都不算严酷, 最严酷的是寒冰地狱, 把人冻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 那它比寒冰地狱又有不如。”枯燥而乏味的作家只会进行言不由衷、自欺欺人的道德说教, 而王小波推崇的马克? 吐温曾在《哈克贝里?芬》的开头宣布:“任何人如企图从中寻找道德寓意,就将把他放逐。”王小波小说中最让我忍俊不禁的,是对“发愣”的出色描写。《白银时代》中有这样一段:“在班上, 我总是对着那台单色电脑发愣。办公室里既没有黑板,也没有讲台, 上司总是到处巡视着,所以只有这一样可以对之发愣的东西。有时, 我双手捧着脸对它发愣, 头头在室里时, 就会来问上一句:喂! 怎么了你? ……人不该发愣,除非他想招人眼目。但让我不发愣又不可能。……( 只有自己家里的) 桌子后面是最好的发愣场所。”我立刻就愣住了──这实在太有趣了, 有趣得叫人不得不发愣。凡是常发愣的人,都知道发愣是多么有趣而且有益。但是头头却反对发愣, 发愣的人会遭到当头棒喝: “怎么了你? ”在小说《万寿寺》中,“一个胖胖的女人对我说: 愣着干啥。这几天我总在发愣,没觉得有什么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