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4/22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作文

  时光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又一年的重阳节到了,九九重阳,代表着天长地久,也代表着尊老、敬老、爱老。那么,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下面分享三篇有关,期望对你有帮助。有关篇1
  下午上完课后,张老师部署了周末语文作业,其中有一个特殊的作业就是:在重阳节里孝敬长辈。于是,在回到家以后,我就给远在遂宁的外婆打了电话,问候了外婆的身体情况。打完电话后,我又想:既然说重阳节既要插上茱萸,又要登高,可这些****俗又是怎样来的呢?重阳这个大节又是怎样来的呢?为了解开这些我心中的谜团,我刻不容缓地打开了电脑,查起了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利的日子,而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和其它节日一样,也有一个传说:在东汉时,有一个住在汝河叫瘟魔的恶魔,只要它一出现,就会死掉大家。在一场瘟疫中,青年恒景的父母双双丧命,就连她自己也差点死去。以后,她离别了乡亲和家人,出去访仙学艺,最终最终在一座山上找到了名仙长并其为师,学****了降妖剑术。一年后的九月初八,仙长给了她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和避邪的方法。在九月九日前坐仙鹤回家并杀服瘟魔,为民除害。九月九日清晨,恒景按仙长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一座山上,给了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作好了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它刚到山下同,便戛然而止,脸色大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多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今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当我看到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时,不由得呀然一惊,没想到这重阳节还有这么的小说,真是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不过,现在我最终明白了“遥知弟兄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千古名句原来就是因为重阳节而得名的啊!有关篇2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能够推到汉初。听说,在皇宫中,每十二个月九月九日,全部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要求,通常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约是用“点灯”、“吃糕”替代“登高”,用小红纸旗替代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和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靠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初的菊花就有很多个。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依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