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篇一:
近两日读了我买过来很久却未认真阅读过的唐全腾老师所写的一书,感慨颇深。
一书全然没有通常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好像好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经典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经过列举心理原理相同的其它案例和心理学试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通常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全部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她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出色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处理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很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老师的管理宝典
本学期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我最感爱好的就是,这本书和其它心理学的书不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利用实例来解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有二种心理现象引发了我的思索,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一、破窗效应:书中提到,房子假如窗户破了,没有些人去修补,隔很快,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假如出现部分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充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标东西;一个很洁净的地方,大家不好意思丢垃圾,不过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以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惭愧。
由此能够得到启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专心,任何微小的改变全部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班主任应该为了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愈加的细心观察。班级内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老师能不能立即的引导和教育。期望每一个班级全部不会出现一扇破窗。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仿佛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
这本书,即使是教育类书籍,却不一样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能够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全部常见问题,含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主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个思想的启迪:老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老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但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主要的是了解孩子喜爱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一样的学问;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须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些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当然主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现有爱心,又含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到底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天天全部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轻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乏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中有这么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假如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和爱心相同主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全部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立即和家长联络。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显著的原因关键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处理她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因此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相互道歉来处理。却极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本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相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么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怎样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么一个词——换位思索。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停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索使我明白:多部分了解,多部分宽容,多部分耐心和等候,就会多一个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