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北大图书馆官网
摘要伴随“以用为主”的图书馆藏管理理念的传入和大学新校区大规模的建设,高校图书馆实施的“藏阅合一”管理模式渐成趋势。但这种管理模式在民办院校和规模较小的高职高专院校被实践证实存在很多问题。经过“藏阅合一”和“藏阅分离”模式的比较,依据“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提出了依据“藏用互补”的理念,实施“藏阅兼顾”管理模式的大胆构想。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藏管理模式问题
一、“藏阅合一”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盛行的一个管理模式
中国早期的高校办学规模小,在校生少,图书存量不大,图书馆延用历史上的“藏书楼”布局,图书通常不外借,多用锁链拴在台式桌子上或书架上,供读者就室阅读。这就是早期封闭式、小范围的“藏阅合一”模式。20世纪初,伴随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图书馆活动中“二八定律”的提出,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开始向“藏阅分离”转变――书库和阅览室分开,书库不再放置阅览桌椅,而专门用于存放图书,阅览室仅配置部分常见的参考书,馆藏管理实施三线典藏制:利用率很高的图书存放在一线书库,实施全开架借阅;利用率较高的图书存放在二线书库,实施半开架或闭架借阅;而那些利用率最低的图书则存放在三线书库,实施闭架管理。“藏阅分离”模式依据图书的利用率进行分类管理,降低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升了管理效率,但拉远了读者和图书的距离,同时也使那些占有80%高百分比的很用书籍,因被闭锁在三线书库里不易被读者发觉和利用,而成了“长尾资源”,造成了馆藏资源的浪费。
充足挖掘馆藏长尾资源的利用价值,让读者在“长尾资源”中找到所需资料,一直以来是图书馆界力争处理的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图书馆藏“以用为主”的理念传入中国,和之相适应的书库和阅览室合一的“藏阅合一”管理模式,伴随高校新校区的大规模建设而渐具条件。所谓“藏阅合一”,指的是依据“以用为主”、“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大开架”的方法,让读者能够在近距离接触图书的同时,就近读物、自取自用,使“藏、借、阅、管”的空间融为一体,让馆藏图书最大程度地零距离接触读者,实现图书馆藏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的一个管理模式。
“藏阅合一”模式从理论上说拉近了读者和书的距离,使读者更方便地利用图书,从而达成提升图书利用率的目标。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发觉这种全开放的、大范围的“藏阅合一”模式,在提升图书利用率方面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相反,还出现了“藏阅分离”时代未曾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同时,大家也发觉,在中国高校图书馆向“藏阅合一”方向发展的同时,西方部分优秀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却反而向“藏阅分离”的方向发展。比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的布局计划,就将全部350万册书刊馆藏全部置放到地下储藏式书库里,实施闭架管理,而阅览室则建得宽大、明亮、典雅、舒适,且基础不配置纸质书刊文件。
二、相比“藏阅分离”,“藏阅合一”仍存在很多弊端
高校图书馆“藏阅合一”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和东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巨大反差,引发众多同仁的关注,对目前及以后高校图书馆“以藏为主”抑或“以用为主”理念的选择,对“藏阅合一”抑或“藏阅分离”管理模式的走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笔者认为,单纯的“藏阅合一”管理模式最少对于民办院校和办学规模相对较小的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来说,实际上是不很适用的,存在着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