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doc

格式:doc   大小:3,499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doc

上传人:916581885 2021/4/23 文件大小:3.4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
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
河 南 省 人 事 厅
共青团河南省委员会
文件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河 南 省 财 政 厅
河 南 省 农 业 厅
河 南 省 卫 生 厅
河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豫人〔2006〕16号

关于印发《河南省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
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
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省辖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团市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普通高等院校:
现将《河南省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
良好氛围;加大培养青年人才的力度,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熟悉国情,了解民情,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艰苦的基层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组织领导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要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实施。
省人事厅联合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扶贫办成立全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全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三支一扶’办”),负责这项工作的总体规划、协调和指导各地开展工作,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汇总平衡全省基层服务岗位,发布招募信息,组织报名、招募、派遣及相关材料的上报等工作(全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管理办公室成员名单见附件1 )。其中,省人事厅负责制定“三支一扶”工作实施办法并协调组织实施,制定有关管理规定,指导和监督各级人事部门做好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管理、服务、考核和服务期满后的待遇落实工作;团省委负责宣传动员和有关招募的具体工作,确定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人选,协调落实好相关任职程序;省财政厅负责协调经费落实工作;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负责协调用人单位的政策落实和工作保障。
各省辖市、县(市、区)也要相应成立由人事、团委、教育、财政、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地的相关工作。各级人事部门在“三支一扶”计划领导和工作机构中要发挥牵头作用,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三支一扶”计划的顺利实施。
各普通高校也要相应成立由团委、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高校‘三支一扶’办”),办公室设在团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招募计划
2006年至2010年,全省每年招募1000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四、组织招募
(一)招募对象和条件
招募对象主要为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2、学****成绩合格,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重点招募农村基层急需的农业、林业、水利、医学、师范、经济类毕业生;
3、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遵纪守法,作风正派;
4、身体健康,符合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健康状况的要求(见附件2)。
(二)招募原则、办法和程序
招募工作应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并应有一定比例的名额招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具体招募工作采取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按以下程序进行:
1、汇总、发布计划。每年4月份,省“三支一扶”办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拟定招募计划,于4月底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办,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
2、宣传动员。每年5月份,各级、各高校“三支一扶”办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相关政策,积极动员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
3、组织招募。每年5月底前,省“三支一扶”办组织高校毕业生报名,并采取考核或考试的办法,确定拟招募人选。6月上旬,对入选毕业生进行体检。6月底前,对体检合格的入选毕业生进行严格审核,确定招募人选,并将确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名单报全国“三支一扶”办备案。具体招募工作由团省委负责安排。
4、培训上岗。“三支一扶”大学生上岗前培训工作由省“三支一扶”办统一安排部署。每年7月底前,省“三支一扶”办将招募人员名单发至各省辖市“三支一扶”办。省辖市、县(市、区)“三支一扶”办负责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服务单位报到。
(三)高校毕业生志愿从事“三支一扶”计划的,可列入学校当年就业率统计。
 五、服务期间的待遇及管理
 (一)生活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