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本章重点问题: 一需要理论二镜中自我理论三交流分析理论四小组动力理论五小组动力分析一需要理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对小组工作比较有影响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二)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舒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第一:包容需要: 是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的需要。第二:支配需要: 是指控制别人或被人控制的需要。第三:感情需要: 是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人际需要决定着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第一:在包容需要的满足方面成员在儿童期与双亲交往极少的经验会使他们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于内部语言,摆脱互动,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相反,如果儿童过分依赖与父母的沟通,则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要求给予注意,热衷于小组的活动。第二:在支配需要的满足方面如果在成员的儿童期父母采取既有要求又允许他们有一定的自主和决定权,就会培养出民主型的行为方式, 既乐于顺从,又敢于掌权,可以放弃也可以执行支配权,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若父母过分控制或过分不控制,成员就会形成过度焦虑和防御性行为,倾向于去控制别人与反对他人对自己的控制,甚至独断专行、违反规范、不尊重他人的权利, 或者过分谦虚、顺从,拒绝支配他人和做出重要决定, 不愿负责任。第三:在感情需要的满足方面成员在儿童期不能得到父母充分的爱,经常面对冷淡和排斥,成年后也会产生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 但情绪保持距离,惟恐别人不欢迎或不喜爱自己,避免相互建立密切的关系。相反,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则容易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总是希望或试图与人建立密切的情绪联系。 3 六种基本人际取向主动包容型,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向者。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孤独、退缩、易疏离他人。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喜欢控制别人。被动支配型,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乐于追随他人、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主动感情型,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被动感情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本人则往往显示出冷淡、厌恶等情绪。 4 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三种人际相容: 第一:互换的相容:指两个人在上述六种人际关系上所表达和希望的行为总和相等,此时能产生最大限度的相容。双方可能在某一需要范围内有不相容处,但总和上相等或接近。总和差别越大,具体不相容也就越严重。第二:发动的相容:指一个人常有意使自己的表现去和另外一个人发生互补,如见到对方希望拥有领导地位,就表现出顺从或愿意受控制的行为。第三:交互的相容:双方都在某种需要上表现与对方一致,如一方需要沟通,另一方也表现出渴望沟通; 一方不想交谈,另外一方也停止交谈总之,双方的需要与愿望表现出尽可能的相符。 5 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与不相容的小组相比,相容小组有更大的凝聚力,能够更有效地达到目标或产生离生产率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阶段。通过沟通,每一个个体都要抉择是否要留在该小组,然后就过渡到责任与权利分配, 确定谁是小组的领导和核心,最后会出现情绪整合或情感加深现象:在小组瓦解时,这三者会向相反方向变化,先是情绪依恋被破坏,随后支配关系松弛或瘫痪,最后众人纷纷脱离小组。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第一,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第二,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第三,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