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的自然视角
有学者认为,老子和一书,其人和其书似不一样时。但老子的思想只能从中发觉并抽取,老子的神秘也只能从中得到破译。
据史料显示,老子和孔子曾有一段生命在同一个年代相遇。当孔子的礼教从黄河岸边向流域弥漫开来的时候,老子却站在楚地的一座高山上,公开和礼教叫板,不屑地说,礼教是退化的产物。老子的是非善恶标准是,自然的道德最高尚,人为的礼教最低劣。从仁义到礼是一个不如一个。老子这么说:“故失道以后德,失德雨后仁,失仁以后义,失义以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君臣。”仁义、大伪、孝慈、忠臣之類,全部是退化的产物。所以,她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孔子站在她的学术立场上,口若悬河,强调礼教对天地人的重大意义,而反其道而行之,在阳光下抨击礼教对天地人的扭曲。
锋芒毕露,这就是老子的学术性格!她历来不会人云亦云,她的兴趣是独立思索。
然而,老子和孔子在学术上的争锋并没有影响学术上的交流。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学养丰赡的孔子决定出访楚国,拜晤名声并不逊色于自己的老子。她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讨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早闻老子大名,心有敬慕之情,于是,欣然陪同孔子出访。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屈尊讨教,十分感动,便热忱会见,和孔子在学术上坦诚交换了意见。这是一次大师级的对话,也是一幅双锋并峙的景象。访问回国,众弟子问孔子,老子怎么样?孔子心悦诚服地说:“鸟,吾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吾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改变。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