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 ADPKD) 又称为***型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全身性疾病,主要影响肾脏,但也可能会影响其他器官,如肝脏、胰腺、脑动脉血管等。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大约有一半将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通常发生在 40-60 岁之间[1]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在全球范围都有发生,发病率大约为 1/400 人-1/1000 人[2][3] 。现在认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两个基因缺陷有关。 85% 的患者是由位于 16号染色体的基因 PKD1(TRPP1) 发生突变所致, 15% 的患者是由 PKD2(TRPP2) 突变所致[1]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需要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进行辨别。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也导致肾脏和肝脏的囊肿,但通常只发生在童年,发病率约为 1/20000 人[4] ,病因和预后都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不同。目录[隐藏]1病理生理学 2诊断 3治疗 4预后 5参考资料 6外部链接病理生理学[编辑]近期应用实验模式生物如线虫(秀丽隐杆线虫)和家鼠的纤毛和鞭毛进行基本细胞生物学研究使人类发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的原因变得清楚。生化学家 James Calvet 写到:“这些发现证明了遗传学和动物模型的能力和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些遗传学研究的指引,有谁会想到一条小小的纤毛会成为研究多囊肾病的基础?”[5] 纤毛在肾脏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纤毛结构功能异常直接导致肾囊肿性疾病的发生。所有的纤毛和鞭毛的装配和维持都需要依赖鞭毛内运输这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来完成。鞭毛内运输是蛋白质插入纤毛和鞭毛膜特定位点必不可少的一项细胞功能。这些插入的膜蛋白可以启动环境反馈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通道。它们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纤毛中发挥特殊作用,通过上述鞭毛内运输机制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纤毛, 被认为是正常肾细胞的发育和发挥功能的关键。纤毛上皮细胞排列于尿收集管的内腔,感觉尿流率的变化。纤毛感受尿流率的功能异常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产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特征性的多囊肿。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可能由于环境信号的转导蛋白或感受蛋白发生突变所致,也有可能是鞭毛内运输失败的结果[6] 。细胞膜上 PKD1 和 PKD2 蛋白的示意图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 PKD1 和 PKD2 编码肾管道细胞非运动纤毛上的膜蛋白。其中 PKD2 编码的多囊蛋白 2(polycystin-2,PC-2) 是一个钙激活型细胞内钙释放通道, 可以使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而 PKD1 编码的多囊蛋白 1(polycystin-1,PC-1) 被认为是和 PC-2 有关, 可以调节 PC-2 钙通道的活性。钙离子是一个重要的细胞信号,可以引发复杂的生化途径,导致细胞休眠和分化。 PC-1 或者 PC-2 失去活性,在肾管道细胞纤毛上的装配或者定位失败,对纤毛细胞钙信号的监管放松,都可能导致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的发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患者虽然出生时就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但却在以后的生活中才出现多囊肾病的表现。这可以用二次打击假说来解释。二次打击假说又称为 Knudson 假说,是在癌症研究中借来的,在肿瘤发生前致癌基因的两个拷贝都处于休眠状态。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