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2022年地方湖泊水污染预防工作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101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2年地方湖泊水污染预防工作方案.doc

上传人:7489238 2021/4/27 文件大小:1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2年地方湖泊水污染预防工作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22年地方湖泊水污染预防工作方案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2年地方湖泊水污染预防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___和省、___关于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和直湖港、梁溪河、小溪港等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结合区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水质现状
区位于无锡市西南部,紧依主城区,南濒太湖,东临苏州,西接宜兴,下辖1镇9街道,总面积___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___平方公里,拥有___条大小河道及五里湖、梅梁湖、贡湖等水域,太湖湖岸、河道总长分别为___公里和___公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区全境都在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通过对小溪港、梁溪河、直湖港等___条河流相关断面(分别为小溪港桥、鸿桥和湖山桥断面)进行监测,目前,小溪港水质为Ⅳ类,梁溪河、直湖港为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等(详见附件1)。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产业结构调整仍需加强。___年,::,工业化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第三产业发展仍显滞后;部分区域仍存在工业企业与居住区混杂情况。
(二)农村环境治理仍需加强。农业集约化水平虽有所提高(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为___公斤/公顷),但农业生产方式仍未改变;农业面源、农村生活污水等治理工作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污染负荷。
(三)污水集中处理仍需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仍然不高,部分自然村仍然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工艺重COD控制、轻氮磷治理,氮磷超标现象仍较普遍;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污泥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能力仍然不强,部分尾水排放口设置不够合理。
(四)河道综合治理仍需加强。由于直湖港等入湖河道上游来水水质为劣Ⅴ类,加上区地处平原,河道水流缓慢,水生态系统又遭严重破坏,导致水体净污能力削弱,水环境容量减少,面临持续恶化的威胁。
(五)环境监测预警仍需加强。环境在线监测、监控设施覆盖率偏低,自动监测平台、站点不足,农业环境定位监测体系不完善,环境信息化管理能力较弱,造成环境监管水平不高,应急预警能力不强。
二、指导思想
以___理论和“___”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___《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省政府《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要求,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污水集中治理为主要手段,高标准实施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控制,削减进入太湖的污染物总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年度目标
根据《省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的要求,确定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总磷(TP)数据作为河道水质控制指标,监测断面为小溪港、梁溪河、直湖港等___条河流相关断面(分别是小溪港桥、鸿桥和湖山桥断面)。
至___年底,太湖湖体水质、河道总体水质均由劣V类提高到V类。小溪港、梁溪河、直湖港等___条河流化学需氧量达到Ⅲ类,氨氮达到II类,总磷达到IV类(详见附件2)。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从实施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工程入手,开展环境治理,实施生态清淤,加强监测预警和环境执法监管。制定水污染___应急预案,加强供水危机防范和蓝藻暴发应急事件处置工作;增加水体监测断面和频次,发布预警信息;健全蓝藻打捞机制,配备专业、高效打捞船只,对所捞蓝藻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二)强化太湖一级保护区管理。在禁止建设区域,取缔所有种养殖业,搬迁全部村庄和工业企业,搬迁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公共设施,全面封堵排污口,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限期改造、拆除、迁移风景区内污染环境或排污不达标的现状建(构)筑物;在限制建设区域,实施绿色种植,限制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年底前取缔传统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搬迁所有非规划保留村庄,限期实现接管截污;在控制建设区域,建设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示范区,加快推进农居集中,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城市现代化要求,淘汰污染企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实现产业与环境和谐相容。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作用,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加工向自主制造和创造转变,引领区域产业升级。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必要手段,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法推进,不断提高产业资源集约化程度。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性载体、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群建设,努力建成长三角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研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