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语言研究”课题实验总结
一、课题概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曾鲜明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是当前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电脑操作娴熟,能修理电脑,畅游网海,制作课件。可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为学生所认同。究其原因就是语言的使用问题,即不能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将所要讲授的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方便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
二、课题取得的初步成果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实现了下列转变。
1、由命令式的语言转变为商讨式的语言,体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利用教学软件演示操作步骤,然后,请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教师命令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使有不同的方法时,教师也不允许学生随意更改操作步骤,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采用命令的语气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常用的语言就是“单击某某菜单或命令、右击某某选择命令"不管学生是否有其他方法都要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同样是要求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现在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这么说:“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操作?"“谁能想一想还有什么操作方法”“谁是计算机高手,你想来展示一下自己吗?"虽说仍然是进行操作训练,但学生听起来感觉就大不相同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一样了,教师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让学生觉得不是教师让他学习,而是自己要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2、由评判式的语言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的语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走进现今的课堂,再也听不见教师说:“你这种操作方法是错误的,你说的一点也不对”等等之类的话,取而代之的是;“你把鼠标点在这儿看一下,你这种方法是对的,要是你再开动脑筋使用其他命令去尝试会更好的,来,试试看”“你操作的真熟练,你能演示给其他同学看一下吗?那你就更棒了”。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再不是随便叫他坐下,取而代之是“你想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怕,慢慢说”,“没想好,请坐下,再想想看".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化,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3、由灌输式语言转为引导式语言,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往的教学,一堂课下来,全都是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操作步骤,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观看和模仿,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做就可以了。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课堂,教师累、学生更累,收到的效果也不好。而现在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能积极地参与、思考、探究和发现知识。在教学中就随之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更加灵活了。
4、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由于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同时,又担心学生会随意更改计算机设置和破坏计算机,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统一打开计算机、统一使用某一个软件、统一操作步骤,学生到了机房只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