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肝病患者日常注意一、心理健康肝病患者要注重心理治疗,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避免不良刺激, 保持乐观、愉悦、开朗的心情。怀疑、恐惧、急躁、抑郁、敏感、自卑是肝病患者常见的心理活动, 尤其是有些患者对自身和外界十分敏感, 特别注意各项检验指标, 总觉得医务人员和家属对自己隐瞒了病情, 并私自翻看病历, 据此揣测自己病情的进展, 这些都不利于肝病的恢复, 而且还妨碍了医生正常的治疗。二、合理休息肝炎急性期或慢性肝炎高度活动期,患者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明显,转氨酶升高, 并同时伴有黄疸时,应卧床休息。因为平卧可增加肝脏血流量,改善肝脏营养和氧的供给, 减少代谢产物特别是乳酸的产生,即减少肝脏负担,有利于病情恢复。待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精神好转、体力逐渐恢复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先室内活动每日 1~2 小时;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仍需继续休息 1—3 个月,病情始终稳定者可逐步恢复工作, 2年内仍需定期随访。中、重度慢性肝炎和活动性肝硬化病人, 出现乏力、纳差、腹水、黄疸等症状, 及肝功能异常时, 亦应卧床休息, 并严禁饭后散步,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转为重型肝炎。待症状缓解、肝功能好转后, 可逐步增加活动量。肝功能正常 3 个月以上、症状消失者, 可逐步恢复工作,但仍需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防止病情反复。每 1~2 个月复查肝功能 1 次,连续随访 1~2 年。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休息, 一切生活料理要有陪护人员协助完成, 以尽可能减轻患者肝脏负担,度过肝衰竭阶段。此后再按急、慢性肝炎的休息原则处理。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各型肝炎恢复期、慢性肝炎及肝硬化静止期的患者,若肝功能稳定, 即使有轻微的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 也不强调卧床休息, 应采取动静结合方式, 可参加正常工作, 并适当地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 以不感到疲劳为度。生活要有规律,要保证睡眠。肝炎病毒携带者,也应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三、合理饮食合理的膳食和营养, 对肝病的恢复尤为重要。肝病患者原则上给予易消化食物, 含适量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 并根据不同的病情阶段, 安排不同的饮食。肝病黄疸期食欲不振, 宜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食入蛋白过多会加重腹胀, 应按食欲改善程度, 逐渐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无黄疸型慢性肝炎, 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脂肪类食物内含有维生素 A、D、E等, 不属禁忌, 可按自己的消化功能而定。恢复期若过度营养、进食高糖, 超过了身体代谢的正常需要量,日就会发生脂肪肝。对肝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 甚至不能进食时, 可予静脉输入葡萄糖以保证充分的热量供给。对 40 岁以上的肝硬化病人,应注意合并糖尿病或肝源性糖尿病。一旦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即限制葡萄糖的供给。适量的蛋白质, 有利于肝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肝功能的恢复、抗体的产生。对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可每天每千克体重供给蛋白质 1g 。对于血浆白蛋白过低的腹水病人,可每天每千克体重给予蛋白质 ~ 。对于有肝昏迷倾向的病人,应限制胃肠道蛋白质的摄人,以减少肠内氨的产生,有利于病情好转,当病情改善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的供应。患肝病时对维生素的利用率降低, 足量的多种维生素在改善症状、防治出血、修复肝组织中有一定作用,所以应注意进食新鲜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