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浅谈隔代教育毕业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隔代教育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hxhcwq 2021/4/30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隔代教育毕业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隔代教育毕业论文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隔代教育已成为我国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隔代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隔代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一: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

  摘要:农村家庭隔代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既有其赖以存在的亲缘基础,又有它自身无法规避的现实原因,在以其优势存在的当下,不管是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从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以期对该现象有一个合理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13—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逐渐将教育孩子的重任留在了老一辈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肩上,这些隔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使原先稳定的家庭教育模式发生改变,而出现了当今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农村中的家庭教育状况。基于此,从孩子被抚养的角度来说,目前农村的隔代教育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其一,父母在家,祖辈部分代管的形式;其二,父母一方在家,祖辈帮助抚养的形式;其三,父母双方不在家,祖辈全部代管的形式。

  一、我国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隔代教育现象日益突出

  据中华家庭研究会2004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2000万左右,而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通过隔代抚养的。%,,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没能与父母在一起。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有近七成的孩子是在隔代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且年龄越小祖辈抚养的比例越大。而且,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70%也是属于隔代教育。年轻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虽然在提高,但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隔代教育现象都相当普遍,成为一个全社会面临的问题。

  二隔代教育孩子年龄偏小

  下面是一个关于我国中部某地区一个农村的五个组中,家庭隔代教育中儿童的年龄结构表:

  由上表可见,在农村隔代教育中,幼小年龄段的孩子是占绝大多数的。根据《中国妇女报》于2008年3月1日报道的文章《全国妇联公布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义务教育段达3000多万,%,%,其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

  这些年龄偏小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完整的亲子教育,正常情感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性格上的偏差。弗洛伊德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可见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健康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说明早期教育与心理影响同样重要,儿童时期的认知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得来,因而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儿童的整个成长发展中尤其关键。隔代教育在此时就在无形中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而农村隔代教育在孩子入学接受教育的时期也一般不会发生责任的转移。

  二、隔代教育在我国农村产生的原因

  一隔代教育赖以存在的亲缘基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伦理,像“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一直是老一辈的期盼,并未因计划生育的实施而彻底消除。对于家庭观念的重视,使祖辈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热衷于发挥他们的余热,主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老人很容易产生“不亲儿子亲孙子”的倾向,这在古人所说的“老人十拗”里也有谈及。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里,隔代教育是有其存在根源的。加之目前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女性的退休年龄在55岁左右,从心力与体力来讲,都是有能力帮助代养孙辈的。在中国普遍的农村中,祖辈年龄更呈现年轻化的势态。因而在亲缘的基础上,这种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我同家庭隔代教育中发挥得更充分。

  二基于现实考虑下的隔代教育选择

  南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始终还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官方的说法就是流动人口,然而他们的多种权益难以保障。作为离乡在外的务工经商人员,只有在他们自身根本利益得以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孩子的问题。面对生活的压力,作为孩子直接监管人的父母,往往会抛开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毅然外出务工,对于幼小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