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草原》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草原》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1656403**** 2021/5/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草原》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热情欢迎的情景。通过 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设计理念
让学生通过语文文字,在脑海昊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交流,通过读书自悟、悟中体情,学习作者遗词造句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见过大草原,到过大草原吗?你是什么季节去的草原?草原给你的印象如何?谁能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学生自由汇报,畅所欲言)
2、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草原》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的草原景象上怎样的?
2、检查反馈: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的草原景象上怎样的?(学生自由汇报)
三、再读课文,自觉生字
1、借助拼音读能句子,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词义。
2、学生分组自觉,教师巡视。
3、检查反馈:有过自觉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四、细读课文,引导探究
1、学习第一段。
(1)听教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里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3)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的大草原……
(4)联系课文内容和投影画面理解“一碧千里”和“茫茫”的意思。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
(5)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无边的绿地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情景。
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6)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2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评价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2)初到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体交流(初入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看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3)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体会到牧区人民()。从“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从“群马疾弛”,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两遍,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情引趣
1、PPT映示:茫茫的大草原一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