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决定因素研究.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决定因素研究.doc

上传人:czhenrgjiangh 2016/6/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决定因素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决定因素研究刘晓宇/ 张林秀【专题名称】农业经济导刊【专题号】 F2 【复印期号】 2007 年 11期【原文出处】《农业技术经济》(京)2007 年4 期第 11~ 22页【作者简介】刘晓宇,张林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全国 5 个省 97 个村的资料以及相同样本村中 806 户农户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土地调整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明显好转;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兴起有利于农村土地产权状况的改善; 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农村土地产权更加稳固了; 近年来非农就业人口的持续增加是土地调整的原因之一。【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 土地租赁市场/ 劳动力转移/ 退耕还林一、引言产权组织形式影响资源利用方式与效率, 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农村土地产权组织形式的变革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从 1979 到 1984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 粮食产量年均增长 %( 国家统计局, 1989 ), 大量的实证研究( Huang and Rozelle, 1996; Lin, 1992; McMillan and Zhu, 1989 )表明,正是使农户享有生产剩余的产权安排刺激了农业生产并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增长固然重要, 好的产权制度能够稳定延续也同样重要, 稳固的产权是保证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基本条件。已有相关实证研究表明, 农村土地产权的不稳定会使生产者明显减少增加土地肥力的投资( 有机肥、磷肥等) ,为了保持产量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化肥等短期投入品,不利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和高效利用( Jacoby, Li and Rozelle, 2002; Krusekopf, 2002; Liu, Carter and Yao, 1998; Rozelle, Brandt, Li and Huang, 2002; 姚洋, 1997 ) 。在目前的农地制度下,土地集体所有制赋予村庄内部每个成员平等拥有村属土地的权利, 其结果是土地分配随人口变动而定期、不定期进行规模不等的调整。虽然与土地管理和制度安排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全国具有统一执行的要求, 但据我们观察, 农村土地调整的频率和幅度等仍然存在着很大差异。已有研究表明,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稳定状况有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地域之间, 甚至同一区域的不同村之间土地产权稳定性也各不相同( Krusekopf, 2002; Li, Rozelle and Brandt, 1998; Rozelle, et al., 2002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差异性的成因,已有多位学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有实证资料检验各自的假说。已有的假说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决定说”, 中央政府的农村土地产权政策的变化决定了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 如果政策保持不变, 各地区的土地产权稳定性是一致的( Prosterman, Hanstad and Li. , 1996 );“人口变动说”, 村集体根据农户的人口变化情况调整土地, 其标准是根据一个家庭的人口数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