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中国哲学正本清源中国文化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哲学正本清源中国文化论文.doc

上传人:tswng35 2016/6/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哲学正本清源中国文化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中国哲学正本清源中国文化论文推定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是复兴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瞻性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优秀,是否应该复兴,需要在哲学上给出证实。显然,由西方哲学终结的逻辑必然性所决定, 要求中国哲学必须解决西方哲学难能解决的新问题, 为人类哲学开出新的思想理路。面对文化目前状况, 中国哲学应当给出超越性的思想原理, 给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历史进路。这是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承诺。假如中国哲学不能履行这一价值承诺, 那么, 复兴中国文化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现代学术思想进路表明,中国哲学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究历程,非但未能履行上述价值承诺,而且没有完成能够被现代文化接受的理论建构,无论哲学的内容和形式, 都无法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 虽然西方哲学已经终结, 其留下的新问题, 中国哲学却力所不及。所以, 中国哲学在世界上没有取得现代地位, 中国哲学的探究, 任重而道远。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显然错综复杂, 余以为, 首要工作是中国哲学的正本清源。因此, 本文提出正本清源之要点,以利相关新问题的深入探究。一、哲学探究的双重误区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了全盘西化的历史进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西方哲学为坐标、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进行西化式推定,成为现代中国哲学探究的主流思想理路。这种以西方哲学的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 页脚. 学的思想原理从属于西方哲学的探究方法,不但悖离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架构、内容和形式, 而且歪曲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 造成的结果是: 不能以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安闲的哲学思辨, 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内容和形式, 无法熟悉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新问题表明, 西化式的哲学探究已经把中国哲学探究导入了思想和历史性的误区。然而,出现西化式的探究误区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由下述原因所形成。因暴秦之火对文献的破坏, 汉代重整经典由今古文之争所产生的误读, 加之社会政治需要而进行的篡改,使之失落了春秋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体系──代表形式是经孔子整理形成的六经文献,就哲学而言,成熟的思想体系是经孔子修纂的《周易》。经过二千余年之后,时至近现代, 由汉代产生的文化误读、篡改和失落新问题并没有得到正本清源, 代表中国哲学的孔子思想体系已经被肢解的面目全非。所以, 当西方以船坚炮利为代表的“进步”科学文化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 作为西方“进步”的知识形式之一, 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探究的坐标、成为现代中国哲学探究的思想理路, 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方法解读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时尚。新问题表明,学界没有熟悉汉代以来对中国哲学的误读、篡改和失落,反而把误读、篡改和失落的思想文献当作正确的“经典”加以接受,并对其进行西化式的解读,使之在误读、篡改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产生新的误读, 从而使中国哲学非上加非。所以, 现代中国哲学探究步入了失落和西化的双重误区。可见, 中国哲学探究步入的双重误区, 不仅不能正确熟悉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原理,而且不能对误读、篡改和失落的中国文化进行正本清源。汉代经学造成的误读、篡改和失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历史性误区。汉代修撰的经学文本和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主体架构,. 页脚. 区, 把汉代整理的文献作为经典加以接受, 不但无法在思想体系上推定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 而且因解释的随意性, 形式上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 产生的结果却是思想上的支离破碎。这个新问题表现在《周易》探究史上,尤为严重。在中国文化中,称《周易》为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但两汉以来的易学史表明,对《周易》的解读却是莫衷一是, 对其思想体系的解读始终无法贯通, 甚至矛盾重重。新问题表明, 《周易》是否具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及怎样推定这个思想体系始终是探究中最困扰的新问题。《四库全书总目》对易学史进行了下述概括: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 《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 说以老、庄; 一变而胡瑗、程子, 始阐明儒理; 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 《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 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 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1] 因此,把“皆可援《易》以为说”作为“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的理由, 几乎成为当代易学界的共识。然而, 上论内在的思想逻辑表明,“《易》说愈繁”却是对一以贯之的易学之道的否定:正因为“皆可援《易》以为说”,必然要求《周易》在本体论上具有逻辑统一性,由于这是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