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张衡传范晔范晔( 398 — 445 ),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十七岁,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多种职务。范晔早年曾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 424 年)因事触怒刘义康, 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 445 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它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后汉书》纪传体东汉断代史,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 《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个列传。第三,《后汉书》突出了“论”、“赞”的地位。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灵宪》,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在其中明确地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并认识到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文学作品如《二京赋》铺写京都景象,规模巨大; 《归田赋》形式短小,重在抒情; 《四愁诗》、《同声歌》各具特色,在五、七言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地震学方面,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 1700 多年。天文学方面,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 地理学方面,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记里鼓车”、“指南车”等。数学方面,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 到 之间,比欧洲早了 1300 多年; 气象学方面,制造出“候风仪”预测风力、风向,比西方的风信鸽早 1000 多年。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木飞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出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张衡简介 20 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张衡在本世纪 50 年代就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1953 年、 1955 年,中国先后发行了印有张衡画像和地动仪的邮票; 1960 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翻译出版了他的《二京赋》; 1970 年、 1977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别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 1802 的小行星为“张衡小行星”。 1981 年上海造船厂把中波公司建造的一艘 16000 吨多用途货轮命名为“张衡号”, 巨轮带着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航行在世界各地。张衡墓《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东汉,班固,南朝刘宋, 范晔,西晋,陈寿,纪传体,通史,上起黄,纪传体,断代史,上起,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如《张衡传》。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如《赤壁之战》。帝,下迄汉武帝《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史记》,西汉,司马迁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资治通鉴》北宋, 司马光主编, 研究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