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理心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 神经细胞: 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 突触: 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构成, 这些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 仅相互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3. 静息电位: 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4. 动作电位: 神经细胞兴奋时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成为动作电位。 5. 运动单位: α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6. 运动神经元池: 支配一块肌肉的所有α运动神经元。 7. 陈述性记忆: 是显晰性的, 是有关自传性的或与个人有联系的事件的记忆, 依赖于评价、比较和推理等认知过程。它不需重复测试, 往往只经过一个测试或一次经验即能建立, 并且能够用语言简明的表达出来。某些陈述性记忆也可以经过不断的重复测试转变为程序性记忆。陈述性知识学忆: 又称反射性记忆, 它是隐性的,是对感知觉和运动技巧等的记忆,比如学忆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测试才能逐步形成, 它的形成和读出不依赖于意识或认知的过程, 而一旦形成, 即使常年不练忆的位置是杏仁核。 9. 逆行性遗忘: 记忆再现,对损伤以前发生的事情的记忆丧失。 10 .顺行性遗忘: 记忆巩固,在脑损伤之后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11. 细胞集合: 脑内反映某外界客观物体的, 是由被该外界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层细胞组成的。 Hebb 把这群同时激活的神经元称为一个细胞集合。 12. 非联合型学习: 指对单一刺激做出的行为反应的改变,分为两种:习惯化和敏感化。 13 .联合性学习: 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两种不同类型的刺激按照正确的顺序成对出现,使前一种刺激成为预示后一种刺激即将发生的信号。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属于这种类型。 14. 习惯化: 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出现时, 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15. 敏感化: 指一个弱的伤害性刺激可以引起弱的反应, 但在强的痛刺激之后, 弱刺激引起的反应明显增强。 16. 缩鳃反射: 如果将水流喷射到海兔的虹管的肉质区域, 它们的虹管和鳃会收缩, 称为缩鳃反射。 17. 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二、知识点动作电位: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超射值: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大脑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额叶是位于中央沟前的脑区,其功能是计划与策略顶叶位于中央沟后,整合各种体感刺激颞叶位于大脑底部向前,额叶和顶叶的腹侧,主要负责处理听觉信息枕叶位于大脑皮层最后,是顶叶和颞叶的尾端,主要是视觉信息。视网膜的显微解剖视锥细胞:日间视觉, 600 万个,提供色调信息。视杆细胞:夜间视觉, 亿个,提供黑白信息。双极细胞:整合感受器的冲动,传至节细胞。节细胞:形成视神经,传至中枢。水平细胞与无长突细胞:整合信息。视杆中的光传导①有光条件下光刺激视色素; 视色素激活 G 蛋白;G 蛋白激活效应器酶; 酶改变第二信使的浓度; Na 离子膜通道关闭。②无光条件下膜内有种物质控制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内流,去极化。视杆细胞→有光→抑制→超极